庾信
四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8《集 部· 别集类一· 庾开府集笺注提要》:“信 为梁元帝守朱雀航,望敌先奔,厥后历仕 诸朝,如更传舍,其立身不足重。其骈偶 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 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庾信之诗, 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拟咏怀》之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思考讨论题
阮籍和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位 重要作家,两人诗歌中均有用五古写成的 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感想的咏怀诗。阮籍 有82首《咏怀》诗,庾信有27首《拟咏 怀》,从题目上看,庾信显然是对阮籍的 效仿之作。请你结合所学试比较分析两人 的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 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其二十七)
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其一) 终身履薄冰,认知我心焦。(其六十三)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其二十五)
阮籍《咏怀》诗与庾信《拟咏怀》异同
1、思想内容方面 二者都是为了保全个体生命,忍受极大痛苦和煎 熬,这种矛盾心理在咏怀诗中得以具体体现。 阮籍在《咏怀》诗中伤心人事社会乱离,不满政 治的黑暗又无力改变,痛恨现实的恶劣,又无法逃避, 忧生惧祸,时时有临渊履冰之焦。 庾信《拟咏怀》中反映的则是一种乡关之思和屈 辱仕敌的惭耻之感。
6、陈宣帝太建七年,575-576,庾信任司宪中大夫;
7、陈宣帝太建八年,576-578,庾信任洛州刺史; 8、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580,庾信任司宗中大夫。
庾信后期的愧悔心态
1、失节前朝的自卑感
2、不甘失节的屈辱感
3、失落精神家园的绝望感
庾信愧悔心态的文化价值
庾信以其独物形式展示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天涯游 子在经历了沉沦、迷惘、痛苦、自省后对儒家文化精神 的热切回归。他极真诚、执着地跋涉于洒满泪痕的回乡 之路,从而以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 释了儒家文化精神的巨大力量,丰富了士人向文化理想 进发的道德实践。他的真诚忏悔使作品具有了深广、真 挚、浓烈、个性的感情内质,超越了六朝人在“尚悲” 社会风气影响下通常所写的相思、乡愁、伤逝、仕途失 意等泛化的、类型化的内容,拓展了文学的精神境界。 某种意义上庾信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 后世诗人的认同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平生最萧索,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咏怀古迹》
徐庾体: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
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摛、徐陵 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 又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4、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42岁,出使西魏;
5、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43岁,被西魏强留, 不得南归;
6、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45岁,封临清县,邑 五百户。
(三)无国之臣,步入生活
1、陈武帝永定二年,558-559,在长安,过着乡剧田园 长生活; 2、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庾信预麟趾殿校书; 3、陈文帝天嘉二年,561-562,庾信任司水下大夫; 4、陈文帝天嘉四年,563-564,庾信任弘农郡守; 5、陈文帝天嘉六年,565-575,任职不详;
二、庾信的作品及风格
(一)前期诗艺的养成
庾信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 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始于萧纲立为太 子时的东宫抄撰学士任。
庾信前期诗文,主要奉和、应制之作,题 材狭窄,不易表达个人的信念或情操。
(二)庾信后期作品的内容
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 的一个重要方面。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 的另一重要方面。
第三阶段:1980—1990年的庾信研究 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约50篇,专著6 部。此阶段的庾信研究仍然集中于对瘐 信的评价上。另一个研究的重点是讨论 庾信后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篇考证的文章引 人注目。
第四阶段:1991年以来的庾信研究 这一时期发表专题论文约42篇,出版专著3 部。近十年来,庾信研究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 更加关注庾信诗赋的艺术成就。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 《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 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 不可胜举。”
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 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 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 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
《哀江南赋》赏析
该赋长达三千三百余字,是庾信晚期骈赋代表作。题意 出于《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赋以作者一生经历 为经,以南朝梁陈和北朝魏周兴亡与南北之间民族矛盾为纬, 编织出一幅真实描绘南北对峙局面所形成的壮阔历史画面; 陈述梁代兴亡史,痛斥统治集团昏庸腐败罪行,伤悼人民苦 难,抒发了自己为出仕北周而内疚以以及眷恋故国的哀思。 字字血,句句泪,真挚感人,被誉为“赋史”。赋前用骈文 写成的序,以抒情为主,申言作赋的意图为“悲身世”“念 王室”“述家风”“陈世德”,概括了全赋的基本内容。它 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全赋是有机整体,历来被传诵。
《拟咏怀》诗赏析
《拟咏怀》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腰,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一)青春年少,平步青云
1、梁大通元年,527年,15岁,仕梁东宫讲读; 2、梁大通四年,532年,20岁,为东宫抄撰学士; 3、梁大同元年,535年,23岁,出为江州刺史萧续安南府参军;
4、梁大同三年,537年,25岁,回京都建康任尚书度支郎中,寻 转通直散骑侍郎;
5、梁大同四年,538年,26岁,“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 莫与比隆”;
评论庾信其人其文的最具代表性的 是刘师培、陈寅恪、钱钟书、王瑶等。
第二阶段:1949-1979年的庾信研究 在这三十年中,学术界重点讨论了对 庾信的评价问题,共发表论文约9篇,专 著1部。值得注意的是谭正璧、纪馥华两 人在1958年选注的《庾信诗赋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由此开启了 当代研究庾信的序幕。他们的观点影响很 大。
阮籍《咏怀》诗与庾信《拟咏怀》异同
2、艺术表现手法方面
阮籍的《咏怀》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 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言在此而意 在彼,使作者的思想感在意象中表露出来,其诗较 为隐晦难懂。 庾信在艺术手法上也采取较为曲折的手法,他 很少用比兴,而是多受齐梁文风的影响和效汉左思, 多采用咏史、用典、场景描绘反映时事,抒发感慨。
6、梁大同八年,542年,30岁,至江洲与萧绎论兵讨刘敬躬;
7、大同十一年,545年,33岁以通直散骑侍郎身份出使东魏。
(二)身为使节,一坠入地
1、梁太清二年,548年,36岁,河南王侯景举兵反, 信率兵于朱雀航; 2、梁大宝二年,551年,39岁,奔至郢州、江陵, 与萧韶生冲突;
3、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40岁,除御使中丞, 遭父丧;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列国使臣的职能,主要表现为才辩与文学修 养。 楚材晋用 在南北接触中作用更大的是迁入北土的文士。
二十世纪庾信研究综述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的庾信研究 主要成就:清人倪璠编注的十六卷 本的《庾子山集注》,还编订了《庾子 山年谱》。
长安九日诗
南朝 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 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 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 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 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 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 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第七章瘐信与 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第三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庚信文章老更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一、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北朝文坛的复兴,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 改革之后。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
二、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颜之推、萧悫;“温邢”、“邢魏”。苏绰的 《大诰》、王褒的抒情性诗文《渡河北》。
国内的两部力作:鲁同群先生的《庾信传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女士的《庾 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外研究:韩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为 引人注目。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生平与心态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 野人。他历经四朝(梁、西魏、北周、 隋),是一个乱世中的文人。他个人的 独特经历具体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不断 变化的心理冲突过程——心态变化。
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 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综上可以看出,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