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前后10度的肌肉纤维。每隔度数不要超过 20度。 3、短暂最大收缩训练: 等张与等长相结合的抗阻训练方式。 肌肉等张收缩后,最高点等长收缩维持 5~10s,最后放松。重复5次,每次增加符 合0.5kg。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四、等张训练 1、仪器 自由重量:沙袋、哑铃 滑轮系统: 股四头肌训练器 功率自行车等
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肌纤维。 3)收缩速度:速度低,运动单位募集多,力量大。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4)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静息长度 对的1.2倍时,产生最大肌力。
5)肌腱和结缔组织的完整性。 6)肌肉收缩类型:离心、等长、向心 7)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 8)个体状况:性别、年龄等。
主动-辅助训练,主动运动、适当辅助避免代偿和 异常姿势,引起肌张力过高。
3)2级肌力:消除重力主动训练:悬吊、水浮力、 特殊体位。
4)3~4级:主动训练过度到抗阻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二、肌肉收缩形式选择 1、等长训练 优:a、简单、无需器械。b、固定和活动
范围疼痛时可用。c、危险小 缺:a、训练肌肉与关节角度有关,只训练
10度。b、等长收缩屏气效应、加重心血管 负担。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2、等张训练 优:a、全关节活动范围均有效果。b、效
果可见。c、血压稳定。 缺:a、定期调整方案。b、运动姿势密切
监控,防止异常姿势。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训练常用方法
一、徒手抗阻训练 二、器械抗阻训练 三、等长训练 四、等张训练
9)其他力学因素:力臂、牵拉角度等。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评定
一、适应症 1、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2、神经系统疾患。 3.、其他 二、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且无内固定、严重疼痛、
关节活动度极度受限、急性损伤。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三、评定目的: 1、判断肌力低下范围及程度。 2、分析可能的原因 3、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4、检验康复治疗效果

强 度 >40% 肌力训练 I、IIa、IIb型肌纤维
(II型快缩纤维、白肌)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基于1RM的肌力训练
训练目标 %1RM 组数 每组次数 组间休息 耐力 30-40 4-6 > 30 30s 肌肥大 65-85 4-8 6-12 45-90s 最大力量 85-100 3-5 1-5 3-5min 速度 65-80 3-6 3-6 3-5min
肌肉震颤、异常运动模式。 10、强调主观能动性。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
一、根据现存肌力的大小选择方法 1)0级肌力 电刺激:延缓肌萎缩。 神经冲动传递训练:主观努力,活跃神经轴、促
进神经再生。 2)1~2级肌力 肌肉电刺激疗法:随意运动可以用肌电反馈。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三、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 2、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3、超量恢复
训练即疲劳与恢复的过程,疲劳后,力量、速度、 耐力均下降,恢复后均高于原先水平。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5、适当运动强度
<40% 耐力训练 I型肌纤维

(慢缩纤维、红肌)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三、等长训练 1、短促等长训练 1)肌群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
间歇20s、1次/天。 2)tens法则:肌群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
10s、休息10s、重复10次、为一组。10组/1次/ 天。3~4次/周。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2、多点等长训练 等长训练角度特异性:只能刺激所在角度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五、注意事项 1、肌力下降同时伴有肌痉挛患者不应强调单块
肌肉的肌力练习,加重痉挛。 2、无痛或者轻微疼痛(次日恢复)。 3、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 5、姿势异常、肌张力高者密切关注动作。 6、不憋气 7、避免代偿和疼痛及肌肉震颤。 8、适当阻力、平滑稳定运动。 9、阻力过大表现: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疼痛、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肌力Βιβλιοθήκη 肌耐力训练2016、07、08

1、肌力训练的原理。 2、我们的肌力训练有哪些不足? 3、患者经常会说没效果、效果慢,这正常
么? 4、怎样训练效果肌会力与更肌耐力好训练?
主要内容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
1、定义:肌肉或肌群收缩所产生的力量。 2、肌力决定因素: 1)肌肉横截面积。 2)运动单位的募集和释放速率。运动单位:一个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训练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肌力低下者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急性炎症和感染、疼痛、 血肿、病情不稳定。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二、作用 1、防治因疼痛、炎症、等制动造成的肌萎缩。 2、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力恢复。 3、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平衡、促进关节稳定,防止 负重关节退行性病变。 4、促进血液循环。 5、松解粘连及挛缩。 6、促进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恢复。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3、渐退抗阻训练 重量分组与渐进抗组训练相反。
4、每日调节的渐进抗阻训练 1)确定6RM 2)分四组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由治疗师施加阻力或利用患者自身重力提供阻力
的动态和静态主动抗阻训练。 1、据功能受限程度,确定运动范围。 2、舒适合适的体位。 3、阻力置于远端、避免代偿。 4、配合语音指令。 6、运动次数8~10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频率:4~5次/周 速度:低速 3、疗程:增强肌力至少六周以上。 4、训练模式: 增加静态力量采用等长训练 增加动态力量采用等张训练(离心和向心) 肌肉骨骼损伤早期:渐进抗阻的等长训练 促进功能活动:向心和离心交互。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肌力评定
徒手肌力评定(MMT) 0 零 无可触及肌肉收缩 1 微缩 有微弱的肌肉收缩,但没有关节运动 2 差 去重力,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 3 尚可 抗重力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但不抗阻 4 良好 抗重力和轻微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 5 正常 抗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
肌力与肌耐力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