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1知识讲解
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1知识讲解
总结目前的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有:(1)活性氧导致蛋白质、DNA 和生物膜损伤;(2)氧化应激反应,炎症;(3)线粒体功能干扰,包括内膜损 伤,膜通透性改变,能量耗竭、凋亡、坏死;(4)炎性反应:组织炎性细胞 浸润,纤维化,肉芽肿,动脉粥样斑块形成,C一反应蛋白表达增加;(5)网 状内皮细胞摄取增加纳米材料在肝、脾、淋巴结等部位聚积,组织肿大或丧 失功能;(6)蛋白变性降解,酶活性丧失,形成新生抗原,免疫耐受功能损 害,自身免疫和抗原佐剂效应;(7)细胞核摄取导致DNA损伤,核蛋白凝集 ,抗原性改变:(8)中枢神经组织摄取纳米材料导致脑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 ;(9)吞噬功能损伤,纤维化,肉芽肿,颗粒物堆积导致对病原体的清除能 力下降;(10)内皮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血栓形成 ;(11)改变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殖改变,衰老效应;(12)DNA损伤,突变 和癌变。但从总体而言,对纳米负面生物效应发表的研究数据还很有限,尚
2.
1. 某研究小组发现吸入的C13和锰纳米粒子可经大鼠的嗅球进入脑 部,并到处迁移。 2. 2003年,美国杜邦公司用气管滴注法研究SWCNTs对大鼠肺部的 毒性,发现了多发性肉芽瘤,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出现在美国宇航局太空 中心的研究中。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20nm 的聚四氟乙烯(“特氟龙’’塑料)颗粒的空气中待15分钟,大多数实验 大鼠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另一组生活在含120nm颗粒的空气中的大 鼠,则安然无恙。 3、.豚美鼠国肺三部角的公毒园性研,究发院现用了气炎溶症胶、吸严入重法沉研积究并纳除米困Ti0难2对。小鼠、大鼠
正是由于纳米尺度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穿透效应,传统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以及 化学品(材料)健康危险度评估技术很难应用,因为作用方式、作用途径、作用机制 发生了很大变化。当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进入生态环境和生命体以后,会发生 什么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正因为如此,它潜在的破坏力也可能很强,它对环境 、人体健康和社会的影响还很难估计。目前,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正在形 成一个新的交叉前沿学科一纳米毒理学。
同的细胞器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研究还发现,分 子量高达60万的水溶性多羟基单壁碳纳米管SWNToks能非常容易且迅速地
在小鼠的各组织和脏器间穿梭,现有的知识还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3) 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纳米颗粒能够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发 生作用,主要是对跨膜过程和细胞分裂、增殖、凋亡等基本生命过程的影响 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从而在细胞水平上产生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 ,材料的拓扑结构和化学特性是决定细胞与其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某些纳 米拓扑结构会促进细胞的粘附、铺展和细胞骨架的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纳米拓扑结构会对细胞骨架分布和张力纤维的取向产生负面影响。中国科 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发现碳纳米管容易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结构,在 低剂量下(2.5ug/mk),可以刺激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在高剂量下( 20ug/mk),则严重降低肺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毒物的吞噬功能。在研究纳米 氧化钛对人肝细胞(L02细胞株)的影响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 术学院庞小峰等人发现纳米氧化钛游离于细胞之间,阻碍了胞间通信,降低 细胞的生长速度。另有研究发现,富勒醇能够吸收紫外辐照产生的自由基, 保护细胞膜不被紫外辐照损伤,能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纳米材料与细胞的 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需要更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LOGO
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
崔雅婷
前言
纳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2l世纪的科学技术、工业和农业等发生革 命性变化;目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医药工业、染料、涂料、食品、化 妆品、环境污染治理等传统或新兴产业中,人们在研究、生产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纳 米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环境中也存在大量天然的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纳米 尺度物质,如柴油、车尾气、工厂烟囱排出的废气、以及垃圾焚烧、沙尘暴等均含 有大量的纳米颗粒。人工制备的纳米材料也可通过工业生产、纳米产品分解、纳米 材料自组装等途径释放到空气中,并与空气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各种细粒子结合 、反应形成二次粒子,增强其毒性作用。
.概述 .
Part 1 纳米毒P理a学rt研1究进展
2003年4月,Science杂志首先发表文章, 提出必须开展纳米尺度物质的毒理学。 随后Nature杂志在7月也发表了编者文章, 提出如果不及时开展纳米尺度物质和纳米 技术的生物效应研究,将危及政府和公众 对纳米技术的信任和支持。
早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就提出了“开展纳米生物效应、毒性 与安全性研究”的建议。并于2004年对原 有的纳米生物组、稀土金属毒理组、重金 属毒理组和有机卤素的生物效应与毒理学 研究组进行整合,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 “纳米生大学研究发现C60能使幼大嘴鲈鱼的脑细 胞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
5.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CNTs(多壁碳纳米管)和纳 米Fe能使入角质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
6. 皮肤对纳米材料的吸收也有一些研究报道。一些化妆品、防晒剂 含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的粒径范围在20—40n m之间,被吸入皮肤后产生活性氧自由基,造成组织和生物大分子DN A的氧化损伤。
(2)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清除,各种纳米物质与生物靶器 官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富勒烯在sD大 鼠中,,90%~95%集于肝脏,48小时清除。然而,稍做表面修饰后的富 勒烯,如:166Hox@C820Hx生物效应明显不同,显出生物分布较广,在 肝、骨骼、脾、肾、肺的含量依次递减,其它组织分布极低。比如对Gd@ C820H40的生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其24小时后主要位于肝和脾,在肺和 血液中衰减极快。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C61C02H2可以进入细胞,并达到不
没有任何一类纳米材料的系统性研究数据,这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的积累和发展,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
part 3
(1) 在纳米颗粒的整体生物效应方面,目前己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 果发现在生理盐水溶液中尺寸小于100nm的磁性纳米颗粒,仅仅微克量级 进入小鼠血管就能很快导致凝血现象以致堵塞血管,导致小鼠死亡。说明这 种纳米颗粒进入生物体容易与心血管系统相互作用,可能有导致心血管疾病 的潜在危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对这种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极 大地改变它的生物效应。一般的微米Cu粉,被认为是无毒的。但研究发现 ,纳米Cu粉对小鼠的脾、肾、胃均能造成严重伤害,而相同剂量的微米Cu 却没有损害。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纳米颗粒都如此,比如,纳米ZnO与通常 的微米ZnO的生物毒性,几乎没有差别。目前,大部分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 以及它们和相应微米材料的差别等问题还没有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