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油、地层测试简介

试油、地层测试简介


燃烧头
高压三相分离器配套设备
三相分离器
高压三相分离器现场应用
目前试油测试技术的组成及能力
具有的技术水平及能力 应用MFE、APR、膨胀式等工具,基本能够完成海 洋井、陆地井的套管和裸眼选层测试及射孔测试联 作施工。 应用电子压力计、撬装电缆车、钢丝试井装置等 仪器装备可以完成海洋井、陆地井的试井作业。 应用地面计量等装置可以完成海洋井、陆地井的 高产油气分离计量和井控作业。 应用连续油管车和氮气车等装备和一系列管柱可 以完成陆地井的举升排液作业。
前言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通过钻井地质的录井 工作,取得了每口井的录井资料,再通过 地球物理测井解释,能够进一步确定可能 的油、气、水层。但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认 识和评价油、气层,为油、气田的开发提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油、气层必须进行 试油工作。
勘探阶段分类
一、参数井(区域探井) 参数井布井选择盆地或坳陷相对较深的部位, 力求该部位地层发育最全、构造相对简单。钻探的 主要目的是:
勘探阶段分类
三、详探井 详探井是在经预探井钻探已证实的油气藏上进 一步部署的井,其钻探目的是探明含油、气边界, 圈定含油、气面积。 详探井试油层位的选择以目的层为主,兼探其 它新层和可疑层。试油目的和任务是查明油、气田 的含油面积及油水或气水边界;落实油气藏的产油、 气、产能变化特性、驱动类型及压力系统;为计算 探明储量、进行油气藏评价提供依据。
• 地层测试的优越性
地层测试与常规试油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表现 在: (1)录取地层资料比常规试油准确而且全面。其中 某些地层测试录取的资料是常规试油无法得到的。 (2)能够很好地保护地层。由于地测试一般是将常 规试油的多道工序合成一道工序来作,大大缩短 了空井的时间,减轻了钻井液对地层的浸泡和污 染,
射孔器材
目前国内射孔存在问题
一些射孔工艺机理研究不深入。如复合
存 在 问 题
射孔技术,开发的结构形式较多,应用数量较大, 但对其不同作用机理研究不深入;P-T仪虽已研
制成功,但应用数量较少、井下作用过程分析不
够深入,同时还未得出P-T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未形成系统的高能气体压裂及复合射孔的设计方 法及软件,其设计还只凭经验。
目前试油测试技术的组成及能力
具有的技术水平及能力
应用车载式修井机等装备能够完成深井的起下 及修井作业。 应用电子压力(温度)计标定检测装置能够完 成多种高精度电子压力计、时钟的标定。 应用抽油机、井下抽油泵等装备,能够完成中 浅井的分层试采。 应用电缆桥塞、CS-1封隔器等装置能够完成油 气井的层间封堵作业。 应用电控(机械)式井下PVT取(转)样装置 能够完成油井的高压物性取(转)样作业。
试油测试技术发展
六、七十年代 打水泥塞、下入封隔器分层 提捞、气举、抽汲求产 八十年代 地层测试工具为主 实现了对油气层的评价 实现了分层试采和分层测压及地面压力监测 电子压力计和计算机技术初步引进试油领域
传 统 试 油 阶 段
地 层 测 试 器 试 油 阶 段
试油测试技术发展
科 学 试 油 阶 段
膨胀式工具测试 PCT工具测
中途测试
在探井钻进过程中,钻遇油气层或发现重 要油气显示时,中途停钻对可能的油气层进 行测试。 在裸眼井中完成,油气层被钻井液 浸泡时间短,油层伤害小 适用条件:岩性较致密、井壁较规则、 地层不垮塌、井身状况较好
完井测试
在完井之后进行的地层测试, 亦称为试油(气)。 开井时间长,所取得地层参数齐全, 还可进行分层测试。
试油就是对确定可能的油、气层, 利用一套专用的设备和方法,降低井 内液柱压力,诱导地层中的流体流入 井内并取得流体产量、压力、温度、 流体性质、地层参数等资料的工艺过 程。
试油的目的
试油的目的是取得地层产 量、压力、温度、流体样品与 油层性质、物理参数等资料。
试油的任务 1、探明新区、新构造是否有工业性油气流;
地层测试的原理
• 一、地层测试原理
钻井或作业过程中,用钻杆或油管将地层测试器(包括:压 力温度记录仪、封隔器、测试器)下入测试井段,让封隔器坐 封于测试层上部,将其它层段和压井液把测试层隔开。由地面 控制,将井底测试阀打开,测试层的流体经筛管的孔道和测试 阀流入管柱内,直至地面。井底的测试阀是由地面进行控制的, 可以进行多次的开井和关井,开井流动求得产量,关井测求得 压力数据。测试的的全过程记录在井下的压力计中,根据实际 记录的压力温度数据,进行评价解释层的特性和产能。测试结 束时,测试阀关闭,可以取得井下流动结束时收集的地层流体 样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井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含水等流体特 性。
射孔
诱导油气 求产
目前国内射孔存在问题
射孔穿深是影响射孔效果的关键因素之
存 在 问 题
一。目前,聚能射孔技术仍为世界石油行业的主 导技术,但由于受套管尺寸的限制,射孔器的外
径不能很大,射孔弹的装药量不能无限增加等一
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若仅 从射孔弹方面做文章,射孔穿深难以大幅度提高。 另外,新型增效射孔器材研究难度较大。
1)了解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生、储、盖层发育情况;
2)验证盆地勘探确定的区域构造形态、位置及发育情况; 3)了解区域油、气、水性质; 4)确定基底起伏、埋深、结构和性质; 5)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
勘探阶段分类
二、预探井 预探井是在地震详查基础上确定的某个有利圈 闭上部署的第一口探井,其钻探目的是探明圈闭的 含油、气性,查明含油、气层位及其工业价值。试 油层位主要选择有利的油、气层为重点试油层,系 统了解整个剖面纵向油、气、水的分布状况及产能, 搞清岩性、物性及电性关系。试油主要目的和任务: 查明新区、新圈闭、新层系是否有工业性油、气流, 为计算控制储量提供依据。
九十年代 引进了先进工艺装备 自行研制了一些新技术 裸眼井实现了选层测试 套管井实现了跨隔测试 应用了射孔测试联作技术 低产井、稠油井分层试采技术 电热试采技术和电子压力计监测技术
形成了一套以准确录取地层资料为目的的科学试油技术体系。
2、以电子压力计为主的井下仪表系列:
井 下 仪 表 系 列
机械压力计 直读式电子温度计 电子压力计 机械温度计
同时地层测试一般是负压测试,能够避免常 规 试油所采取的正压试油方式对地层的再污染。 (3)经济效益明显。如前所述,地层测试一 般是将常规试油的多道工序组合成一道工 序来做,大大节省了施工的费用,普通地 层测试一般可节约常规试油费用的50%,而 射孔与测试联作和射孔与测试、排液联作 方式可节约常规试油的60%—70%的费用。
地层测试的种类
按井眼分类
裸眼井测试
套管井测试
地 层 测 试
常规测试 按管柱分类 跨隔测试 联作测试 上提下放式(MFE工具测试)
按操作方式
环空加压式(APR工具测试)
国内常用法国Schlumberger公司 MFE测试工具、美国Halliburton公 司全套APR井下测试工具、加拿大 NorthStar公司膨胀式测试工具
地层测试的原理
二、测试步骤
(1)下井 测试阀关闭,旁通阀打开,安全密封不起作用,封隔器胶筒 处于收缩状态 (2)流动测试,工具下到井底后,下放加压,封隔器受压膨胀密封环 形空间,旁通阀打开,在换位机构作用下,多流测试器延时打开,钻具 下落25MM,地层流体经筛管和测试阀进入钻杆,压力计记录流动压力 变化到预定时间。 (3)关井测压 上提管柱到自由点并多提8900-13400KN的拉力,下放管 柱到坐封位置,在换位机构的作用下,测试阀关闭,进行关井测压。 (4)起出 关井结束后,上提管柱加拉力,经延时后旁通阀打开,平衡 封隔器上下压力,安全密封不起作用,封隔器收缩,测试阀关闭,可解 封起出。
勘探阶段分类
四、开发井 油、气田开发生产所部署的井统称为 开发井,包括滚动井、投产井、注水井、 观察井等。滚动井是在尚未认识清楚的区 块所部署的井,兼有详探井的任务;对于 开发井的试油主要目的是确定油、气、水 产能、性质。
试油的定义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等方法,虽然 可以知道油层含油,但是油层含油多少、 油层压力多大、有没有进一 步扩大勘探的 必要,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油来得到验证。
常规试油过程
抽汲 射孔后
依据具体情况
气举 提捞
求产量 测温
取样
高压物性取样
酸化
层位条件符合 上交 地层改造
试油判断 整理资料
完井作业
压裂
试油工序
通井
一是清除套管内壁上粘附的固体物质,如钢渣、毛刺、 固井残留的水泥等;二是检查套管通径及变形、破损情 况;三是检查固井后形成的人工井底是否符合试油要求; 四是调整井内的压井液,使之符合射孔要求。
洗井
冲砂 试压
目的:为了井筒干净,清除套管内壁上粘附的固体物 质或稠油、蜡质物质,以便于下步施工;同时调整井 内压井液使之符合射孔的要求,防止在地层打开后, 污水进入油层造成地层污染。
对于因井下有沉砂未达到人工井底或未达到要求深 度的井,应进行冲砂。 一是检验固井质量;二是检查套管密封情况;三是 检查升高短节、井口和环型铁板的密封情况。采用 清水增压试压,根据不同套管尺寸,打压有区别, 一般保压30分钟,压降0.2MPA内为合格。 压井:1、自喷油气井:“压稳油气层,压而不死,活而不喷” 2、非自喷油气井:采用清水或其它压井液压井。 替喷法、抽汲法、提捞法 、气举法 求油、气层产能一般简称为求产。油、气层产能是油、气 在某一生产压差下的产量。求产过程中的生产压差受求产 作制度的控制,在某一工作制度的产量能够反映油、气层
射孔工艺机理
目前国内射孔存在问题
存 在 问 题
射孔优化设计的广度不够。射孔完井是 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射孔优化 设计主要考虑射孔对产能的影响,尚未完全涉及 其与上下道工序间的相互关系。
射孔优化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