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地理人口人口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是由活的有生命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因此,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受自然环境影响、服从生物学规律。
首先,人的生命过程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按照自然法则人有性别、年龄、生育、寿命、死亡等生物属性。
其次,新陈代谢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必须消耗物质和能量。
为了源源不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人们每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从自然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水分和空气,同时把废弃物归还到环境中去。
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必备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
然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利用群体的力量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
这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人可以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的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存活的)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以千分率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出生率= 同期活产婴儿数×1000。
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例如某地在一年中、平均1000人当中,出生并存活婴儿18人,该地的出生率为千分之十八。
出生率的高低与人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某地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就会导致人口的迅速发展,甚至使人的增长超过经济的增长。
由于人口过剩,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
因此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并且要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能够正常的良性循环。
人口死亡率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死亡的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人口死亡率= 同期死亡人数×1 000。
一定时期平均人口数死亡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
它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而变化。
例如建国前我国人民生活贫困,疾病流行,加上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和连年的战争,死亡率极高,在1.8%以上。
而建国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文化、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加强,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80年代以后,我国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0.6%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一定时期人口的出生率减去同期人口死亡率的差值。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写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与同期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有关,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也很复杂。
人口自然增长率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目是上升、相对稳定、还是下降的规模和趋势,是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是认识人口发展和动态的标志。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极不平衡。
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左右,发达国家在0.6%以下,发展中国家高达2.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达2.8%;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洲是欧洲,只有0.3%,其中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
</P< p>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发展过快,造成沉重的人口压力,在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粮食、教育环境、就业等。
而某些发达国家又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过慢,被人口老龄化、兵员不足、劳力缺乏等问题所困扰。
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
一般用“人/千米2”表示。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目前,世界上有四个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它们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
四个地区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14%,却集中了世界70%以上的人口。
为什么这些地方人口如此稠密?原来它们大多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
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为早期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许多地方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以后随着工业、交通、城市的不断发展,集中的人口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一般指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移动。
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有短期的单次移动、多次移动或周期性移动,也有永久性移居。
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的是永久性移居,即常住人口的迁移,如离开本国到另一个国家去居住(一年以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农村人口移往城市或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城市市区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资本积累与殖民主义扩张而产生的大规模国际移民。
其主要形式是由旧大陆移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除少数殖民统治者外,大部分的移民是被贩卖,或是在威逼、诱骗下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他国土地的。
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又有新特点:一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二是短期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这是由于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这种不平衡性同样影响到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
目前在许多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
近年我国出现的“民工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镇,从山区流向平原,从贫困地区流入发达地区,这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盲目的无序流动,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很好地组织和引导。
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条件和能力。
它一般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
人口个体素质一旦组成为人口的群体素质,就是人口质量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人口质量对经济生活还有反馈作用,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质量越高,对自然界认识越深刻,越能发挥巨大的创造力,无疑会加速经济建设,否则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的一般途径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普及优生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普及体育运动等。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的空间存在形式。
人口分布是在自然、社会、历史诸因素综合影响下,通过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造成的。
就全球而言,70%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全球面积7%的陆地上,而在有限的陆地上仍有35%~40%的地区无人定居。
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广阔的农村,向更为狭小的城市汇集,使只占全球陆地面积0.33%的城市,集中了全世界41%的人口。
</P< p>世界人口分布的分布状况是:首先,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这里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其中又有80%的人口集中在(20°~60°N)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
其次,沿海人口稠密,内陆人口稀疏。
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0.1%,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3%。
第三,地势低平地区人口稠密,高原、高山地区人口稀少。
据估计,海拔在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5%,而人口却占世界的55%。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和北美东部,四个人口稠密区的面积合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却集中了世界70%的人口。
从大洲范围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58.29%,大洋洲人口最少,只占全世界总人口的0.5%。
从国家范围看,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已达12亿以上。
其次是印度、俄罗斯、美国等。
人口问题人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治安、教育升学、医疗条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老龄化等。
究其原因,种种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引发的,我们统称为人口问题。
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作为组成人口的个体来说,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生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而作为生产者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在人的一生中,只有在相当年龄范围内,人才能作为生产者发挥作用。
即使这样,人作为生产者还得具备其它相应的条件,如人的体质、技能、文化程度等。
当人口数量迅猛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就不得不被迫地以牺牲质量而满足人的最低的生存需要,也就必然会产生种种人口问题。
相反,如果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种在街道上,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肤色不同、外观各异的人群。
他们有的黄皮肤、黑头发,有的白皮肤、蓝眼珠,有的黑皮肤、厚嘴唇。
人们把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称为人种和种族。
世界上的人种根据肤色、毛发、眼睛等体质特征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三大类人种共同创造了人类古代文明。
人的体质特征差别纯属自然的范畴,绝无优劣之分。
就目前而言,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占全世界人口54%左右。
黄色人种其次,占全世界的37%,黑色人种占世界人口的8.5%,其它人种合计占世界人口的0.5%。
民族你知道泼水节吗?你参加过那达慕大会吗?你到过佤族山寨吗?你欣赏过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吗?这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族的人们,由于所处地域和自然环境差异,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具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地域、共同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的稳定的共同体称民族。
由此可见,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全世界只有3个,而民族却有2000多个。
在一个种族中可以有多个民族,如黄种人中就可分成汉族、满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
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互通信息、联络感情的必要工具。
语言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马克思的语言起源说认为是“劳动创造语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已知的语言种类也越来越多,国际语言专家公认的有4200多种,其中美洲多达1000多种,非洲也近1000种,而印度一国就达100多种。
</P< p>语言使用的范围大小不一,发展程度也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