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理论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理论
(5)“群体大小”
“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 人数的多少。
在Schumann看来,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属群体 大,紧密程度低,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6)“文化相似性”
“文化相似性”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 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Schumann认为,两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习得。 英国人学法语比较容易,与阿拉伯世界接触 不容易。
(4)“语言疆界渗透性”
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 入的意识。 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因为学习者还没有语言疆界,所以 第二语言更易于渗透到学习者的语言中,因而更容易提高语 言水平; 随着习得时间的增长和语言知识的增多,学习者的语言疆界 会被慢慢建立起来,形成一道屏障,阻碍语言的输入,语言 开始僵化,这时提高语言水平比较难。 语言疆界的建立并非不可控制,而是可以通过开放的态度来 消除,开放程度高大、渗透性越高,语言输入量越大,可提 高的空间越宽广。
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Schumann于1976年提出了 “洋泾浜假设”。
这一假设试图说明:
(1)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2)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
1978年,Schumann将这一假设称作“文化适应模 式”。 文化适应模式是在洋泾浜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
四.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
第一,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文化适应模式研究 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 现有研究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大部分是通过量表, 但是制定一个能有效考察12项因素的量表比较困难, 尤其是对心理的测量。 从目前文献来看,学者们使用的量表不尽相同,而 且没有哪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它能够准确、全面地 反映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
Schumann(1976b)提出了三种可能:
第一,认知能力问题;
第二,年龄问题;
第三,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 离和心理距离问题。
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排除了前两种可能。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 Schumann对Alberto的语言进行分析时发现, Alberto的语言具有明显的洋泾浜语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与其他5位来自技术移民群体的被 试相比,Alberto所在的工人移民群体在社会距离上 和美国社会十分疏远; 从心理距离上看,Alberto不愿意与美国人、美国社 会接触,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
(一)“社会距离”分析
“社会距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社会主导模式” (2)“融入策略” (3)“封闭程度” (4)“紧密程度” (5)“群体大小” (6)“文化相似性” (7)“态度” (8)“打算居住的时间”
(1)社会主导模式
“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 等程度,包括: “主导地位”,如法国殖民者在突尼斯学阿语;日本公司派 雇员到北语学习汉语
“从属地位”,美国印第安人学英语;
“平等地位”,法国人学英语; Schumann认为,在上述三个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属 群体的社会地位处于优势或劣势都不会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进 程,只有两个群体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 进作用。
(2)融入策略
“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 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
(2)“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
虑。
当学习者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后,很多人都会
有手足无措的情况。 原来的思维模式不被现在的社会接受,原来的行为 举止在现在社会中变得古怪,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也不再奏效。
文化休克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
习得。
(3)“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
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 希望与目的语群体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希望成为目的语群体
的一员,则属于融合型动机;
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 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则 属于工具型动机。 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比工具型动机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疆界的渗透性实验
Schumann介绍了两个试验:
一项实验是让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前饮用含不同酒精浓度的 饮品,比较学习者之间习得效果的不同;
另一项是在习得之前对学习者进行催眠,比较不同催眠程度 下的语言表达效果。
实验一结果显示,含酒精的饮品比不含酒精的饮品更有助于 语言习得; 实验二结果显示,催眠程度高的学习者语言习得效果好。 这两项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明了语言疆界的可渗透性,以 及当语言疆界打开时,习得效果将提高。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 第二节 社会文化理论 第三节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其他社会模式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 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与以往理论不同,Schumann没有从语言本身的不 同寻找答案,也没有从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入手, 而是从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社会与文化因素对第 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适应模式最初是对欧洲移民的研究,后来被 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研究。
3. “文化适应”分析的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 分析文化适应的程度。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 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 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 习得水平的提高。 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接触越少,越不利 于第二语言习得,反之亦然。
三. 文化适应模式的两个反例
美国外交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和美国 军方语言学校(the Army language schools)采取强 化教学,语言习得效果显著,但这不是对目的语文 化适应的结果; 美国夏威夷的日本画家,经常举行个人画展,广为 结交各界朋友,但是英语水平仍然比较低,具有的 洋泾浜特点。 这两个反例表明,Schumann的文化适应假设存在 一定的局限。
“适应策略”
“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
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
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策略带来的习得效果由两个群体间的接
触程度决定的,接触越多习得效果越好。
(3)“封闭程度”
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 共同工作的程度。 如果第二语言群体与目的语群体出入相同的教堂、进 入相同的学校、一起工作、娱乐,封闭程度低,两个 群体间的接触多,会为语言习得创造好的环境; 反之,如果第二语言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和本群 体的移民在一起生活、工作,语言环境不适合第二语 言习得。China town 封闭程度高。
信仰相同的宗教也是文化相似性问题。
(7)“态度”
“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 体的整体态度。
Schumann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
态度分为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两种,显然,
正面态度较之负面态度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8)“打算居住的时间”
“打算居住的时间”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 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二)心理距离分析
“社会距离”考察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 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 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以及对待目的语 的态度。
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 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
(二)心理距离分析
和短期居住相比,打算长期居住的第二语言 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交流更为频繁,因 而会获得更多的接触机会,更有助于第二语 言习得。
结论
Schumann根据上述因素,对Alberto与目的语群 体的社会距离做了进to所属的工人移民群体较之 其他被试所属的技术移民群体,与美国群体的接触 少,社会距离远,文化适应程度低,Schumann认 为,这是造成Alberto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停滞不前 的原因之一。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与语言习得水平的动态关系。 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在学习者不断适应目的语群 体文化的过程中,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变化, 文化适应程度与习得水平的关系也是动态的,而目 前的研究都是在共时层面上的考察,不能全面反映 二者之间的关系。
同化策略增加了两个群体间的接触,因而会推动习
得进程。
但是,Schumann也曾指出,融入策略并不是成功 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保留策略”
“保留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留了自己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目的语
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一策略拉大了两个群体间的距离,因而采
取这种策略的学习者习得效果常常不好。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1973年,Schumann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10个 月的纵向研究,考察6位西班牙移民在美国而且是 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况。 在研究中,Schuman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33岁的 Alberto的英语水平和其他5位学习者相比,差距非 常之大。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Alberto的英语水平发展非常缓 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