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 坐轮船或火车出差B. 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10. (4分) 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A. 洋务运动后B. 戊戌变法后C. 辛亥革命后D. 五四运动后11.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
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
(1) 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
(2) 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课后拓展探究(总分 47 分,共 7 题)12. (4分) “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有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中国近代文化生活追随西方文明,出现的新变化表现在()①看戏②照相术的传入③电影的传入④电脑的使用A. 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13. (4分)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称呼为()A. 老爷B. 大人C. 先生D. 陛下14. (4分)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 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 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 民族经济的工业化15. (4分)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 19世纪中期B. 20世纪初期C. 20世纪中期D. 21世纪初期16. (4分)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17. (12分) 1912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
突然有人来说,从南京来电报啦,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
于是,我很快去剪了,还照了一张相片做纪念。
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穿着新订做的长衫马褂去拜见孙中山。
见到孙中山,我说:“总统大人,见到您真是太荣幸了!”错误一: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二: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三: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15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2) 图二反映的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3) 图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中考动态关注(总分 4 分,共 1 题)19. (4分) (四川成都)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C.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答案)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答案】70; 工业; 轮船; 火车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答案】驿站; 民间信局; 邮政; 中华邮政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答案】民主; 先生; 女士; 婚姻自由; 现代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新阶段刚开始,传入中国的只能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
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发明也不断传入中国,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用它来传递信息,进行联系。
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答案】D【解析】 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故选D。
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了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 坐轮船或火车出差B. 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轮船、火车、电报、报纸和电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可以坐轮船或火车出差,可以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可以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宣布革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改行鞠躬或握手;革除“大人”“老爷”之类的称呼,改称“先生”“君”或职务。
10. (4分) 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A. 洋务运动后B. 戊戌变法后C. 辛亥革命后D. 五四运动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倡导平等的人际关系。
11.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