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食用真菌

可食用真菌

深凹杯伞[(Clitocybe gibba)(Fr.)Kummer]子实体较小。

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

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

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

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

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

紫褐羊肚菌(Morchella purpurascwns Jct4.)子囊果小至中等。

菌盖呈圆锥形或近圆柱形,高4-7cm,宽2-4cm,顶部多钝圆或稍尖,由比较明显的纵棱纹交织成网格状,并形成许多近长方形或近多角形的凹窝,浅茶褐色、茶褐带紫色,往往棱纹色较深。

菌柄白色、黄白色或带浅黄褐色,近圆柱形或近棒状,长3-5cm,粗0.7-2(3)cm,空心,中部以上平滑或有白色粉末状细颗粒被覆,基部稍膨大,有纵沟槽,空心。

春夏季生山林地上,多在杂灌木林地上散生或单生,偶有群生。

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是一种味道很好的食用菌。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atake(S .Ito et Imai) Sing ]又称松磨、松茸、鸡丝菌(西藏)。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菌盖直径5-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丝毛状鳞片,表面干燥。

菌肉白色,厚。

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较粗状,长8-13.5cm,粗2-2.6cm,菌环以上污白色并有粉粒,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有时稍膨大。

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

秋季在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或形成蘑菇圈。

往往和松树形成菌根关系。

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台湾、四川、山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Aalb.et Schw:Fr.)Sacc.]又称黄环菌。

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厚,肉质,宽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黄色,干后近白色,具纤毛状鳞片,边缘内卷。

菌肉白色,厚。

菌褶近似菌盖色,稍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柱形,长3.5-10cm,粗1.2-2.5cm,白色或带黄色,内实,菌环以下具黄色鳞片,基部往往膨大。

菌环生柄的上部,黄色。

夏秋季生于草原或高山地上。

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其分布可达海拔5000m高处的山草甸。

分布于我国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

可食用,味鲜美,是高山草地上的一种质地优良的食用菌。

在青海和西藏产区居民广泛采食。

在甘肃甘南草原区亦有分布,可收集加工销售。

麻脸蘑菇(Agaricus villaticus Brond.)子实体大或较大。

菌盖直径10-15cm,初球形、扁半球形,后平展,淡黄色,具平伏的褐色细鳞片,形似麻点。

菌肉白色,厚。

菌褶近白色,渐变为粉红色到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

菌柄长6-8cm,粗1.5- 2.5cm,白色,具淡黄色细鳞片,内部松软到实心,基部稍膨大,向上渐细。

菌环单层,白色,膜质,较大而厚,生菌柄中部至上部,不易脱落。

春至秋季于草原上,单生到群生。

分布于新疆、吉林、西藏、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等地。

可食用。

味道较好。

草菇[Voluariella voluacea (Bull.:Fr.) Sing.]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19cm,近钟形,后伸展,中部稍凸起,干燥,灰色至灰褐色。

中部色深,具辐射的纤毛状线条。

菌肉白色,松软,中部梢厚。

菌褶白色,后粉红色梢密,宽,离生,不等长。

菌柄圆柱形,长5-18cm,粗0.8-1.5cm,白色或带黄色,光滑,内实。

菌托较大,杯状,厚,白色至灰黑色。

秋季在草堆上群生。

我国南方多用稻草进行人工栽培。

分布于我国河北、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

可食用,肉脆嫩,味鲜美。

可药用,其性寒、味甘,能消食去热,增进身体健康。

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is rutillus (schaeff.:Fr.)ler]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宽3-8cm,初期钟形或近圆锥形,后平展,中部凸起,浅咖啡色,光滑,湿时粘,干时有光泽。

菌肉带红色,干后淡紫红色,近菌柄基部带黄色。

菌褶延生,稀,青黄色变至紫褐色,不等长。

菌柄长6-10(18)cm,粗1.5-2.5cm,圆柱形且向下渐细,稍粘,与菌盖色相近且基部带黄色,实心,上部往往有易消失的菌环。

夏秋季在松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并且形成菌根。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西藏、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区。

此种蘑菇肉厚,食用味道较好。

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之一。

药用可治神经性皮炎。

该菌是针叶树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在北方与赤松形成菌根,大量生长。

香菇[Lentinus edodes (Berk.)sing]又称香蕈、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

子实体较小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可达20cm,扁平球形至稍平展,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往往鳞片色浅至污白色,有毛状物或絮状物,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常弯曲,长3-8cm,粗0.5-1.5cm,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内实,纤维质,菌环易消失,白色。

冬春季,有些地区夏秋季生长在阔叶树倒木上,在人工栽培中,按发生季节有春生型、夏生型、秋生型、冬生型和春秋生等类型,在段木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区。

黄斑红菇[Russula aurata (Wirh)Fr]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宽5-8cm,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部稍下凹,桔红至桔黄色,中部往往较深或带黄色,老后边缘有条纹或条纹不明显。

菌肉白色,近表皮处桔红或黄色。

味道柔和或微辛辣,气味好闻。

菌褶淡黄色,等长,有时不等长。

直生至几乎离生,稍密,褶间具横脉,近柄处往往分叉。

菌柄长 3.5-7cm,粗1-1.8cm,圆柱形,淡黄色或白色或部分黄色,肉质,内部松软后变中空。

夏秋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区。

可食有用,味较好。

西南地区群众广泛采食。

此菌有抑癌作用。

对小白鼠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80%。

光亮红菇[Russula nitida (Pers.:Fr.)Fr.]子实体小。

菌盖直径26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中部下凹或近平展,表面湿润而光亮,色彩较多变,浅紫褐色,灰紫褐色,酒紫褐色或带红紫褐色,往往色彩不均,或中部色彩深,边缘平直有细条棱及老后形裂。

菌肉白色,质脆,稍麻。

菌褶直生至离生,一般等长,有时靠近柄部分叉,乳黄色或稍深。

菌柄近棒状柱形,白色或部分带玫瑰红色,表面近平滑,质脆,内部松软,褶侧囊体柱状或近棒状。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可食用。

属外生菌根菌。

绿菇[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 . ex Zanted )Fr.]又称变绿红菇、青盖子、青菌(东北)、青面梨菇(福建)、青蛙菌、绿豆菌(广西)、青脸菌(四川)、青头菌(昆明)、青汤菌(贵州)等。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

菌盖直径3-12cm,初球形,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浅绿色至灰绿色,表皮往往斑状龟裂,老时边缘有条纹。

菌肉白色。

无特殊气味。

菌褶白色,较密,等长,近直生或离生,具横脉。

菌柄长2-9.5cm,粗0.8-3.5cm,中实或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福建、河南、甘肃、陕西、广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可食用,味鲜美。

但不可多食,以姜为使。

据云南卫生防疫站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2.84克,硫胺素0.043毫克,磷7.8毫克,钙135毫克,铁4.3毫克,灰份0.95克,水分90克。

可药用。

据记载,有主治眼目不明,克泻肝经之火,散热舒气之功效。

另外,对小白鼠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80-70%。

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与栎、桦、栲、栗形成菌根。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Fr.)又称大脚菇、白牛肝菌。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

菌盖直径4-15cm,扁半球形或稍平展,不粘,光滑,边缘纯,黄褐色、土褐色或赤褐色。

菌肉白色,厚,受伤后不变色。

菌管初期白色,后呈淡色,直生或近孪生,或在柄之周围凹陷。

管口圆形,每毫米2-3个。

柄长5-12cm,粗2-3cm近圆柱形或基部稍膨大,淡褐色或淡黄褐色,内实,全部有网纹或网纹占柄长的三分之二。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河南、台湾、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福建等地区。

可食用,是优良野生食用菌。

其菌肉厚而细软、味道鲜美。

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腺膘呤、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

可药用,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还可用以治妇女白带症。

该菌子实体的水提取物有肽类或蛋白质,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

可与冷杉、铁杉、桦、鹅耳枥、山毛榉、白腊树、栎、悬铃木、山杨、榆、高山松、云南松等树木形成菌根。

目前不能人工栽培子实体,但可利用菌丝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Fr.)Pers.]又称猴头蘑、刺猬菌。

子实体中等大、较大或大型,直径5-10cm,或可达30cm,呈扁半球形或头状,有无数肉质软刺生长在狭窄或较短的柄部,刺细长下垂,新鲜时白色,后期浅黄至浅褐色,子实层生刺之周围。

秋季生长多。

多生于栎等阔叶树立木或腐木上,少生于倒木。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该菌色调加深。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广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南、西藏等地区。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又称黄木耳、茂若色尔布(藏语)。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呈脑状或瓣裂状,基部着生于树木上,8-15cm,宽7-11cm。

新鲜时金黄色或橙黄色,干后坚硬,浸泡后可复原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