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
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中国做为“世界工厂”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做为世界上较大的外贸出口国,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只能在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质上只能远远落在世界后面。
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
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低的非核心部件的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位置,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
中国企业在许多关键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我国长期以来面对的局势是在制造业出口的商品中有90%以上均为贴牌生产,主要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而这种生产方式,缺乏自己的品牌,在产业链上是属于最低端,利润空间上也是最小的。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吃力不讨好”。
中国制造以其低价的优势打开通往全球大门的同时,由于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被西方媒体借机炒作,以此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的大肆抹黑,使中国制造一度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抵制。
除了与中国制造本身存在的问题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治问题,中国制造在西方常被媒体或者政客贴上“政治商标”这与国外保护本土市场有关,尤其是经济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升值更是挫伤了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发展。
客观的说,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总体上看,“中国制造”的质量是过硬的。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产品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早期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
现在则主要体现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
近年来,国外屡次发生针对中国产品的“质量门”事件,其中有一些是由于国外的贸易保护势力在作祟,即通过蓄意“诋毁”和“抹黑”来败坏“中国制造”的声誉,已达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
虽然有一些是由于我国质量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差异造成的,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确实是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的。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立命之本,是技术和品牌的基础和保证。
如果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声誉和品牌,而这恰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
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事件进一步升级后,中国奶制品行业在网络抽样分析中,民众的信心指数,降至最低点。
不少大陆民众人心惶惶,许多人不敢吃大陆厂牌奶制品,外国奶粉销量开始上升,甚至以小三通方式到金门或马祖购买台湾奶制品,或是到香港购买奶粉,情况宛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不少大陆民众不敢买大陆奶粉而坚持要买香港奶粉才安心。
“中国制造”的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优势弱化,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驰骋国际市场主要靠的是价格低廉,这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竞争优势而其基础则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特别是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造就了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的工资上涨,原材料、燃油、动力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上涨,目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制造正承受着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但是在产品成本持续上升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却很难提高,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原来越小。
由于中国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从而价格弹性较小——涨价就是去了竞争优势,也就意味着将会失去市场。
2.中国制造业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
近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2003年出口达4383.7亿美元。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以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这一产业正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
最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才能胜出。
3.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出口商品种类和出口市场地理分布过于集中,使得我国在某一进口国中所占份额过大,加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生存。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作车间,确实养活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真正的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所剥夺。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发达”。
只有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外国技术与品牌而以自主技术及品牌名誉生产的时候,与“中国发达”的距离才不那么遥远。
(三)中国制造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的多个领域采用的“市场换技术”无非是想用“模仿与追赶”来实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自我创新。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模仿与追赶只能缩小与前沿技术之间的
距却无法让我们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化”企业。
原因是,中国创造的成分还在很大程度上欠缺这种欠缺。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的发展与出路问题,整个社会的共识是,加快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然而,这里的中国创造,应该不能单纯地指狭隘的产品创新,更应该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以及经营思路的创新。
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当今中国,频频出现的像北大博士去养猪,一个公厕的管理员竟然有大量本科生去应聘的事情反应出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培养的不和里。
因而,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大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去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鼓励公司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扶持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当代中国,许多城市的领导还是以经济作为重中之重,不考虑能耗和环境问题。
这使得我国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
应当改变政府领导的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低碳,低污染作为第一目标,合理规划产业升级。
3.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
世界上对于中国产品的评价是:低质廉价。
这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小,附加值低。
因而,我国应该培养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
美国的苹果公司依靠精心研制的产品吸引了无数粉丝争相购买,iphone、itouch、imac这一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大名鼎鼎。
苹果公司依靠其品牌效应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富可敌国。
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产品质量的竞争,领先的技术通过质量保证才能有领先的质量。
质量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来确保,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产品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对产品生产的全员,全过程的严格监控。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培育质量竞争优势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促进中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