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气囊止血带的使用与护理
作者:陈楚如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探讨电动气囊止血带的有效和安全的使用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通过总结相关病例资料,针对电动气囊止血带的使用、注意事项和保养进行相关探讨。
结果通过改进气囊止血带的相关操作,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有效的适应证把握,正确的操作和良好的保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电动;止血带;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0-131-02
电动气囊止血带在肢体外伤手术,特别是手部外伤手术中应用更为常见,但是,也不乏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合理地使用气囊止血带,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使术野清晰,便于操作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非常迫切的临床研究课题,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
它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灵活,使用简便等优点,是保证无血手术理想的必备器材之一。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近年应用234例手术患者,取得满意临床疗效,随总结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总结2009年2月~2012年2月所在医院手术室应用电动气囊止血带的234例患者,其中男134例,女100例;年龄12~69岁,平均(24.4±9.3)岁;上肢手术189岁,手外伤94例,尺骨骨折49例,挠骨骨折19例,肱骨骨折15例,上肢皮肤撕脱伤12例;足部外伤15例,胫骨骨折18例,腓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4例,下肢手术45例。
1.2 电动气囊止血带的使用
选择合适的袖带是重要的第一步,袖带分为不同的型号,分别适用于上肢、下肢和适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型号。
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肢体肥胖情况,选用合适的袖带(上肢短、窄,下肢长、宽),并检查空气泵,充气管道、阻气阀和止血带等物品[2]。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接通电源,检查空气止血带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打开开关检查数字显示器是否正常,空气止血带是否漏气,调节按钮是否灵敏,压力、时间、部位及注意点。
调节压力,上肢成人27~34 kPa,儿童20~27 kPa;下肢成人70~74 kPa或收缩压×2。
设定时间上肢一般60 min,下肢不超过90 min。
若手术时间长,则应暂时让肢体恢复血流5~10 min,然后再阻断。
固定止血带部位上臂应在肱骨上l/3段,下肢在大腿根部。
1.3 电动气囊止血带的注意点
绑扎止血带处的皮肤表面应有良好的衬垫如棉质的袖套、裤套等,以免损伤。
包扎时应平整,无皱褶,以免压出水泡。
松紧应适宜,不宜过松——达不到压迫止血目的、过紧——以免产生水泡。
止血带外面用绑带包扎,受力要均匀,以免受力不均而使止血带爆破。
绑带应缠绕于止血带上,而不能直接缠绕在皮肤上。
绑止血带之前,先将肢体抬高3 min左右,加速静脉血回流,以减少肢体血量。
对于感染、伤口、肿瘤等患者,不驱血,直接抬高肢体5 min后打气,肱骨头置换不上止血带。
手指受伤:需驱血,亦不能将止血带扎于肘关节处。
前臂有正中神经通过,易受压致神经损伤麻痹。
尺、桡骨2块骨头易旋转、不受力,止血效果差。
止血带是可充气囊带,能阻断肢体血循环,可避免伤口大量出血,一般于手术开始前打气。
在应用止血带后组织缺血的情况下,注意避免使手术野的温度增高。
1.4 电动气囊止血带的保养
术后,电动气囊止血带用湿纱布将污迹擦净,电线自然盘曲理好,整理后物归原处。
气囊止血带每周清洁一次。
长期不用是,要定期通电,并检查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保持设备处在正常状态。
1.5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于四肢部位。
禁忌用于创面和骨折部位。
2 结果
本研究中234例患者应用电动气囊止血带后,手术出血量较前出血量明显减少。
出血为20~29 mL的有93例,30~39 mL的有87例,40~49 mL的有34例,50~59 mL的有10例,60~69 mL的有7例,70~80 mL的有3例。
均无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使用止血带有手动充气止血仪和电动气压止血带。
电动气压止血带是采用电脑数字化控制,带有电子调控的气压止血带,用于肢体手术,能最大限度的制止创面出血,但是使用不当,可发生软组织压轧伤、神经、血管、皮肤的损伤等,甚至造成患者伤残。
因此,了解止血带的功能、特性,掌握正确的止血带使用方法,提高止血带使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电子气压止血带由主机、气囊止血带、电源线3部分组成。
主机面板上有压力显示屏、时间显示屏、充气按键、放气按键、止血带连接口、压力调节按键和时间调节按键,报警静音键、电源开关。
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设定压力、时间等各种参数,通过高效气压泵快速泵气,充气于止血带,从而压迫肢体,暂时阻断血流流向肢体、阻断血液循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助于手术操作[3]。
形成的“无血区”能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使肌腱、
神经等微细结构清晰可辨,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
手术应用电动气压止血带已经成为手术的常规,可以有效的减少出血,降低输血量,提高手术野的清洁度,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减少因输血导致的传染病的发生率[4-5]。
同时,良好地解剖学基础是安置电动气囊止血带位置按方的保证,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组,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并发症出现,与解剖学专业人员系统的复习了解剖学研究。
静脉疾病手术,术后患肢抬高30°,以利静脉回流;若为动脉病变手术,患肢平置即可。
血管重建术后需制动。
静脉重建术后卧床1周,动脉重建术后需卧床2周。
自体血管移植如愈合较好,可适当缩短卧床制动时一周。
卧床制动者应嘱做足背伸屈运动,以利小腿深静脉回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肢体温度及伤口渗血或血肿情况;(2)观察血管通畅度,在血管重建术后或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应常规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来判断血管通畅度。
如果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色淤紫,皮温降低或静脉怒张,应考虑重建部位发生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必要时再次手术探查。
股动脉(femoral artery)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伸而来,经腹股沟中点的深面,通过股三角进入内收肌管。
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活体上可以触摸到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以在此处将股动脉压迫进行止血。
股动脉在肢体分出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
股浅动脉是下肢最主要的供血动脉。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最大的分支,股深动脉又分出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6]。
当股浅动脉出现闭塞和外伤时,肢体的供血主要靠股深动脉及其侧支循环。
股动脉是临床上最常应用和解剖的动脉,这其中有血管造影、各部位动脉腔内成型、血管支架、带膜支架的置人、下肢血管手术等。
临床上还用于股动脉穿刺和急救时压迫止血。
袁景红[3]报道上肢手术中,应用电动止血带后疼痛明显,并认为与淤血和肌肉缺血后导致的细胞坏死因子变化有关。
提示合理的控制止血带应用时间,按时放血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及时的观察末肢循环,并通知手术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刘承军等[4]报道了电动气压止血带的消毒问题,手术感染时导致手术失败重要原因。
有效的手术前消毒,并及时、正确的标注标签等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消毒失败的措施之一。
电动气压止血带的应用,并且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上市。
但是,临床也不乏有产品质量不完善导致的意外发生的报道,但是,相信会随着临床实际工作者和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
[参考文献]
[1] 李娜.二次结扎止血带提升小儿静脉穿刺率[J].中外健康文摘,2012,9 (3):45-46.
[2] 刘锦辉,谢小海.氟比洛芬酯联合止血带用于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2-13.
[3] 袁景红.循证护理在预防电动止血带疼痛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3-34.
[4] 刘承军,林静,林惠卿.消毒供应中心对止血带实行集中管理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78-79.
[5] 程风华.输液止血带的消毒效果监测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23-24.
[6] 陈春丽,杨兴玉,张岚.消毒供应中心对止血带的消毒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