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目录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总则 (5)4.1论证原则 (5)4.2论证内容 (5)4.3论证工作程序 (6)5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划分 (6)5.1等级划分 (6)5.2分级论证要求 (8)6 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查 (8)6.1基本要求 (8)6.2资料收集 (8)6.3现场勘查 (9)7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分析 (10)7.1资源影响简要分析 (10)7.2生态影响简要分析 (10)7.3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11)7.4重点问题专题分析 (11)8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11)8.1与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11)8.2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11)9 利益相关者分析 (12)9.1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12)9.2利益相关者影响分析 (12)9.3项目用海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12)10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12)10.1选址合理性分析 (12)10.2用海方式合理性分析 (13)10.3面积合理性分析 (14)10.4期限合理性分析 (14)11 项目用海的主要不利影响分析 (14)11.1项目用海的风险分析 (14)11.2项目用海对资源、生态的损耗及影响分析 (15)12 结论、建议与对策 (15)12.1结论与建议编写要求 (15)12.2海域使用管理对策措施 (16)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开展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HY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技术规范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海籍调查规程海域勘界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域使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3.2 利益相关者与项目用海有直接或间接连带关系或者受到项目用海影响的开发、利用者。
3.3 用海风险项目用海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意外事故,对海域功能或相邻开发利用活动可能造成损害、破坏乃至毁灭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损害的程度。
4 总则4.1论证原则海域使用论证工作遵循以下原则:a) 科学、公正、客观;b) 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c) 与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d) 保护海域资源和生态,促进海域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e) 节约用海;f)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
4.2论证内容论证内容包括:a) 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b)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c) 项目用海利益相关者分析;d) 项目用海选址、方式、面积、期限的合理性分析;e) 项目用海的主要不利影响分析;f) 结论、建议与对策。
编写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应当在详细了解和勘查项目所在区域海洋资源生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进行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项目用海利益相关者分析,项目用海选址、方式、面积、期限的合理性分析,项目用海的主要不利影响分析,提出项目用海的对策和建议,并做出用海论证结论。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包括报告书及资料来源说明等附件。
4.3 论证工作程序论证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论证阶段和报告编制阶段。
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如下:a)准备阶段:论证单位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用海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用海类型、用海方式、规模及环境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编制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方案,确定论证工作等级、论证重点和调查范围,成立项目工作组,落实人员及分工,做好仪器设备、资料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b)调查阶段: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外业调查。
c)分析论证阶段: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项目用海利益相关者分析,项目用海选址、方式、面积、期限的合理性分析,项目用海的主要不利影响分析,提出项目用海的对策和建议。
d)报告编制阶段:对收集和外业采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判断,结合分析论证的内容,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经项目负责人审核后,送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
5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划分5.1 等级划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论证等级划分制度,按项目的用海类型、规模和方式划分为1级、2级、3级(见表5.1)。
表5.1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划分表5.2 分级论证要求1级、2级论证内容齐全,论证范围覆盖项目用海所涉及到的全部区域,论证重点突出,进行详细调查、调访和资料收集。
1级论证要求进行重点问题专题分析,2级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点问题专题分析,3级不要求进行重点问题专题分析。
1级论证要求有项目用海方式替代方案,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提供用海选址备选方案。
6 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查6.1 基本要求6.1.1 资料有效性要求a) 由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单位提供的数据;b)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料以所在区域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资料为准;c) 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具有合法性;d)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海域使用现状资料通过实地调访、勘查获取;e)所有引用资料说明来源。
6.1.2 资料时效性要求a) 除长期历史统计数据外,数值模拟计算所使用的海洋水文、气象等实测资料时效不超过5年;b)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等资料时效不超过3年;c) 海底地形地貌与冲淤现状和工程地质资料时效不超过5年;d)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海洋资源等资料时效不超过3年;e)项目用海海域发生重大变化时,取变化后的数据。
6.2 资料收集6.2.1 社会经济调查和收集项目用海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包括海洋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状况,海洋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资料。
收集的资料符合以下要求:a) 资源与产业状况以最新资料为准;b) 经济和人口以论证工作开始前一年的政府统计资料为准;c) 社会经济状况和海洋经济开发以海域论证工作开始前三年内资料为准;d)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和历史开发过程以1949年10月1日以后资料为准;e) 引用项目所在地省、市、县(市、区)政府统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公布的权威性数据,引用时说明资料来源和时间。
6.2.2 海洋功能区划与相关规划收集项目所在海域及其周边区域最新公布的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图件、相关规划及图件。
6.2.3 水文气象要求收集符合标准的中长期连续性历史资料。
6.2.4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海洋资源资料包括项目所在海域的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盐业资源、矿产资源、海水资源等主要海洋资源的分布、规模和发展趋势等资料。
生态、环境资料包括项目所在海域及周边相关区域内生态类型、范围、规模以及海洋生物要素、环境要素等资料。
6.2.5 海底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海底地形地貌资料收集参照GB/T 12763.10有关资料收集的要求执行。
工程地质资料收集参照GB/T 12763.11有关调查内容的要求执行。
6.2.6 海岸动态对于岸线变动较大的海域,收集岸线动态分析所需要的海岸动态演变资料及相应图件。
6.2.7 海洋灾害海洋灾害资料包括有历史记载以来的重大海洋灾害。
收集项目用海区域附近气象台站长年统计的灾害性天气资料,包括台风和多年最大风暴潮增水、异常潮位、最大波浪增水、风暴潮出现频率和季节等。
6.3 现场勘查6.3.1 生态与环境6.3.1.1 海洋水文1级和2级论证进行现场调查;3级论证在引用资料不能有效表明调查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现状时,开展现场调查。
调查沿主潮流方向布设断面,调查断面和站位基本均匀分布于整个论证海域或区域,调查内容及方法满足表6.1的要求。
表6.1 最少调查站位布设、调查内容及方法6.3.1.2 海底地形地貌对于围海、填海、海砂开采、疏浚倾倒等用海活动,1级和2级论证开展海底地形地貌现场调查。
3级论证以收集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调查。
6.3.1.3 海洋水质参照GB 17378.4的有关要求执行。
1级论证水质调查布设5~8条调查断面;2级论证水质调查布设3~5条调查断面;3级论证水质调查布设2~3条调查断面。
每条调查断面设置4~8个调查站位。
6.3.1.4 海洋沉积物参照GB/T 12763.8、GB 17378.5的有关要求执行。
调查断面和站位均匀分布并覆盖整个论证海域或区域。
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与海岸垂直,在影响主方向设主断面。
各论证等级调查断面的布设数量与水质调查相同,调查站位数量不低于水质调查站位的50%。
6.3.1.5 海洋生物参照GB 17378.6、GB 17378.7和GB/T 12763.6中海洋生物调查的有关要求执行。
以区域的生物完整性和主要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确定调查范围。
调查断面和站位均匀分布和覆盖整个调查论证海域或区域,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与海岸垂直,在影响主方向设主断面。
各论证等级调查断面的布设数量与水质调查相同,调查站位数量不低于水质调查站位的60%。
6.3.2 利益相关者1)调查范围根据项目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以及对周边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程度确定调查范围。
2)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内开发利用主体(法人或者自然人)基本情况。
开发利用活动的内容、规模、用海情况,以及与申请用海项目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图件。
已经确定海域使用权的用海活动,其权属来源、权属内容(包括用海类型、方式、面积、期限等)、界址坐标、宗海图等。
6.3.3 海岸线确定与界址点测量6.3.3.1 海岸线确定以相关人民政府最新批准的海岸线为准;没有批准的,参照《海岸线修测技术规程》、《海域勘界技术规程》等技术方法进行海岸线确定。
6.3.3.2 界址点测量按《海籍调查规程》、《海域使用面积测量技术规范》确定界址点。
对于海岸及近海有明显固定物的界址点,需要现场测量验证。
7 项目所在海域概况分析7.1 资源影响简要分析分析项目所在海域海洋资源类型、分布范围以及规模,简要评估项目建设对所在海域各类海域资源的影响。
7.2 生态影响简要分析根据项目用海海域生物、生态数据资料,简要分析生态现状以及项目用海对生物质量、区域生态功能的影响等。
7.3 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参照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技术规范,简要分析和评价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影响分析可以直接引用与项目用海有关的论证、评价结论。
7.4 重点问题专题分析根据项目用海的类型、方式、规模,围绕国家、社会关注的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在确定的论证重点中选择1~2个重点问题进行专题性分析。
被选为重点问题专题分析的内容,在其他章节的相关论证分析应当简化,直接采用重点问题专题分析的结论。
a) 填海、围海、非透水构筑物、海砂开采等用海活动,应当关注因对海域水动力环境、沿岸泥沙运动、岸滩冲淤变化造成影响,而引发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及国家权益和安全问题;b) 大规模填海造地用海活动,应当对填海工程选址、平面设计方案作专题分析,重点关注节约使用海域空间资源、保护海洋生态和景观优化等问题;c) 路桥、海底管道、海底隧道、海底场馆等用海活动,应当关注各种可能的因素对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d) 工业、交通运输、排污倾倒等有污染物排放的用海活动,应当关注因污染排放引发的社会、经济、生态及安全问题;e) 旅游基础设施用海,应当关注各种可能的因素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