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击非法捕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击非法捕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渔业报/2006年/6月/19日/第003版
综合
打击非法捕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局长牛玉山
多年来,非法捕捞一直是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渔业主管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

为落实有关国际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规定,凡是从事海上捕捞的船只必须经过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下水作业。

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法渔船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制造渔船,下海作业,给维护渔业秩序和保护合法渔民利益带来了极大冲击。

如何管住这批渔船,给渔业资源以休养生息的契机,给合法渔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宣传防患未然
加强宣传工作,是党长期以来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干工作必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而要到群众中去,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至关重要。

为此,必须把宣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借《渔业法》颁布20周年之际,大张旗鼓地宣传渔业法律法规。

一是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渔业法》颁布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多年来,在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方面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教育渔民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是要主动深入渔民中间,找问题,查原因,促膝谈心,引导渔民走依法生产的路子。

三是要根据渔民的文化素质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创造一些渔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用资源养护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发渔民,教育渔民打消非法造船、非法捕捞的念头,自觉服从渔政管理,保护资源。

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非法制造渔船,非法捕捞,有市场因素和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管理缺位的因素。

从目前制造渔船批准的流程看,一条渔船从批准到制造成功下水至少要经过审批、与厂家签协议、船舶检验、船舶登记、捕捞许可等几个环节,哪一个环节都不应出问题。

但事实是,不法渔民无视法律,一是不经过批准,直接找厂家造船,或者干脆自己动手,沙滩造船或庭院造船。

二是只找船检、渔港、渔政的某一家办理手续,即所谓“三证不齐”。

三是造好船后,不找任何部门办理手续,套用某渔船的船号和有关手续,违法在海上生产。

以上因素给渔业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也给目前船检、港监、渔政各自为政的体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形势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的渔业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要整合管理资源,认真总结几年来农业部在推行渔业执法三位一体方面取得的经验,因势利导,拓宽领域,拓深层次,建立联动和制衡体系,防止出现漏洞,不让不法渔民钻空子。

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加强管理,齐抓共管,给非法捕捞以应有打击。

以人为本妥善处理
当前,因为资源和环境等原因,渔民在生产上遇到了困难,出现了一些渔民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造船,出海生产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既有渔民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也有目前我们国家经济水平尚达不到足以维持在渔民不能生产的情况下生活保障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务必要有耐心,更要有决心。

一是要循循善诱,合理引导,引导渔民自觉遵纪守法,保护资源。

二是要充分估计在休渔的情况下渔民的生计问题,探索各种增收形式,包括给渔民以政策性补偿。

三是要区分不同情况,及早处理。

对未经批准业已与船厂签下合同尚未下料的,要尽快制止;对未经批准在造的或已经下水的,要出台相关惩戒措施。

四是要引导渔民,走依法生产、自力更生的路子,要鼓励渔民通过合法手续取得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和捕
捞许可证合法生产,同时要教育渔民开阔视野,眼睛不光盯着海上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资源不好或休渔的时机学习技术,学习养殖、加工、物流等知识,增强从业本领。

转产转业养护资源
庞大的捕捞力量已使近海渔业资源不堪重负,大量的非法捕捞更使近海资源雪上加霜,给资源修复和养护带来沉重的枷锁。

当前,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为契机,引导渔民从传统的近海捕捞中走出来,自觉响应国家号召,转产转业。

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让渔民心甘情愿地从海上捕捞中退出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政府的政策。

二是引导渔民积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休闲等活动,满足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是引导渔民参与渔港经济繁荣,从事中介或为海上捕捞渔船提供加冰、加油、渔需供应、鱼货销售、酒店、宾馆等服务。

四是引导渔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群策群力,建设渔村,美化渔村,以奉献为荣,以爱家爱乡为荣,自觉为新渔村建设贡献才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