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doc

(完整word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1.有学者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宋朝时所发生的一些变动,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

下列史实不符合此观点的是()A .“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D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 ,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A .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 .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3.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 13 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 .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 .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4.“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A .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 .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 .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 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 3— 18 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 4 项。

以上现象说明 (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6.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

这说明 (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7.《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材料反映 ( )A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B .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 .“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8.《梦溪笔谈》记载:“方家 (指方术之士 )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 .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 .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 .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9.《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该书()A .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B .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是科举制的产物10.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11.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声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后期天主教传播的特色是()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 .贬低佛教的地位和影响C.以儒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D .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12.清代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记载,“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下列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小说被社会更多阶层所接受 B .小说的影响力十分广泛C.儒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 D .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13.《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

”该作品的风格为()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 .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 .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14.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 .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15.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该现象表明()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16.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

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 B .经部、史部 C .子部、集部 D .经部、子部17.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A.《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18.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19.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2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21.有人评论一位古代文学家的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A.李白 B .柳永 C .李清照 D .辛弃疾2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2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24.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下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A.圆弧,富有奇趣” B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2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6.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27.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入学士 )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

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

这一绘画艺术()A.属于山水画派 B .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C.属于市民文化 D .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熏要价值28.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 ,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 .元杂剧 C .京剧 D .小说29.“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A.百戏之祖 B .达到高峰 C .推陈出新 D .日臻成熟专题二测试题答案1-5DDBBD6-10DADAA 11-15BCCCA16-20ADCCB 21-25DCCAD26-29BBB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