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7页)神农架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神农架林区统计局(2009年2月27日)2008年,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与发展全局,坚持十六字建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六个更加注重”,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7.8:45.8调整为15.1:39.8:45.1。
人均GDP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
一是种植业平稳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78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达20385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382吨,同比增长25.2%;蔬菜产量34935吨,同比增长0.8%;茶叶产量77.4吨,同比下降15.7%;烟叶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059人次,是上年的3.3倍。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技创新继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
2008年,全区各项科学技术支出1608万元;全年实施区级科技项目16项。
其中可持续发展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5项;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示范3项;科技合作与开发研究4项;科技成果推广4项。
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得到加强,2008年全区申报专利35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件,外观设计29件,授权专利26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08年,全区共有学校38所,在校学生8837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小学学生实现了“零辍学”率;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75%,小学毕业升初中的直升率达90.6%。
教育“两基”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书本费“人人免”。
2008年资助大学生129名。
2008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77.6%。
十、文化、卫生、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全区共有艺术剧团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2个,图书馆1个,公共藏书量达3.88万册。
2008年,《炎帝神农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零的突破。
收集地上重要文物6件。
《玉皇阁》等8处文物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0处,全面完成古盐道考察工作。
收集、整理、出版了《神农架歌曲选》,收录歌曲125首。
开展了“知区情、重礼仪、唱山歌”、“迎新春,送戏下乡活动”等一系列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
神农架夕阳红健身队参加省首届“湖北省中老年舞蹈服饰表演大赛”,《神农架梆鼓》荣获银奖。
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2008年,全区共有体育中心1个,有10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安装全民健身路径3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培训体育裁判150余人。
2008年,组队参加了“华普杯”2008年湖北省青少年田径竞赛以及2008年湖北省青少年武术年度比赛,一名运动员被评为全省武术新苗奖。
开展了“迎奥运、庆五一万米长跑活动”、“移动杯”老年干部运动会、“信合杯”男子篮球比赛。
广播电视发展继续加快。
2008年,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6座。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44.5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44%。
全区电视覆盖率达94.0%,电视覆盖人口达7.4万人;广播覆盖率为44.6%,广播覆盖人口为3.5万人。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垄上行》栏目受到全省通报表彰。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2008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1人;全区村级卫生组织57个,医疗卫生机构覆盖全区87%的行政村。
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4张。
2008年,全区农民自愿参合率达到95.3%。
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总数比2007年下降16.17%。
2008年,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8.2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控制在8.57‰。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人口出生保持稳定增长。
2008年,全区总人口为80350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43217人,女性人口为37133人,男女性别比为53.8:46.2;全区共出生763人,出生率为9.5‰;死亡403人,死亡率为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全区18岁以下11914人;18-35岁之间的24391人;35-60岁之间30708人;60岁以上13337人。
劳动就业成效显著,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7人,其中“4050”人员10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大专技校毕业就业18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5人。
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223人,创业培训106人,城镇登记其他人员培训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35人,职业技能鉴定1858人。
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结案率100%;清欠农民工工资64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4元,同比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同比增长16.8%。
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消费也保持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18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138元,分别比同期增长6.1%、16.2%。
全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9平方米,分别比同期增加0.2平方米、0.6平方米。
职工工资总额快速增长。
2008年,全区在岗职工9129人,同比增长3.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331万元,同比增长39.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98元,同比增长33.8%;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387元,同比增长33.1%。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8年,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38户4128人,人均补助100.43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07户、4362人,人均补助40.24元。
农村“五保”对象913人,其中:分散供养653(含寄养266人,独立生活387人)人,集中供养260人。
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镇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3826人。
2008年,全区参加社会保险单位512个,养老保险参保13681人,失业保险参保4652人,医疗保险参保18028人,工伤保险8170人,生育保险参保3160人,实施大病医疗救助307人,资助农村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定补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417人。
十三、安全生产2008年,全区安全生产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2起,同比下降6起,下降10.3%;死亡8人,同比增加1人,同比增长14.3%;受伤36人,同比下降2人,下降5.3%;直接经济损失76.63万元,同比下降3.9%。
十四、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有了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规划工作有了新突破。
2008年,完成《松柏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及功能结构为“两带八轴,五大片区”的松柏镇滨河新区修建详细规划。
二是投资2200多万元,新建松柏水厂,完成全长8000多米的主管道开挖、安装、恢复供水工程建设,城区管网得到更新,城区居民用水得到改善。
三是切实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实行了全天候清扫保洁,实现了“四个一样”,环卫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87.8%。
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2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区级保护区1个。
保护区总面积76879.7公顷,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23.6%。
一是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有98个工业源、197个生活源、414个农业源。
709个普查对象废水排放总量196.6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3.11吨,烟尘排放总量152.06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9.34吨。
二是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松柏饮用水源进行了4次监测,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确保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节能降耗工作成绩显著。
2008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9.5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全区万元GDP能耗1.5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降低率4.61%。
注:本公报劳动工资、能源消耗和医疗卫生为上报数,以省审定反馈为准,如有变化,再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