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468德育原理201410

00468德育原理201410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德海姆2.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特别是施加或改变一种条件,以引起研究对象某种现象出现而进行观察的方法是A.经验总结法B.实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3.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A.德行品质 B .道德品质C.德育品质 D .教育品质4.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A.自由B.平等C.明人伦D.博爱5.从他性和情境性,是以下哪一年龄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A.婴儿期B.童年期C.幼儿期D.少年期6.德育目的在于使人们形成信仰上帝、绝对服从、忍耐、勤劳、节俭、禁欲等宗教思想道德品质的是A.欧洲中世纪B.中国奴隶社会C.欧洲奴隶社会D.中国封建社会7.在德育上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的是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8.“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工作、事业、友谊、爱情、荣辱、幸福等课题”属于以下哪项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理想教育B.自觉纪律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9.“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指的是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C.品德行为D.思想道德意志1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矛盾D.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巳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1.“要求德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又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品德修养”,体现了A.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D.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1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品德认识和能力的方法是A.讲解法B.讨论法C.谈话法D.阅读指导法13.以下组织中,只有高等学校才有的组织是A.校学生会B.班学生委员会C.学生联合会D.班委会14.“帮助搞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宣传交通规则和维护交通秩序”属于A.自我服务性劳动B.生产劳动C.社会公益劳动D.社会福利劳动15.“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一般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对比、对照,像照镜子似的仔细观看别人。

”该话的出处是A.马克思B.赫尔巴特C.苏霍姆林斯基D.夸美纽斯16.品德修养过程要以积极的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体现了A.自我品德内省性B.自我品德自觉性C.自我品德涵育性D.自我品德实践性17.与常模参考性检测相联系的是A.肯定性评定B.相对评定C.绝对评定D.否定性评定18.家校联系的方式中“其特点是个别访谈,针对性强,较为深人、具体、细致”指的是A.家长委员会B.家长会C互相访问 D.家长学校19.德育工作者决不能机械被动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定,而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积极、主动地去深人理解和把握德育的方针、目标和内容,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加以贯彻和实施,以实现德育目标和内容。

这体现了德育工作者劳动具有A.主体性的特点B.长期性的特点C示范性的特点 D.创造性的特点20.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A.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原始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1.简述生物因素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22.简述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23.简述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24.简述社会德育的特点。

25.简述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试分析德育过程的构成因素,并谈谈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7.因材施教原则的涵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28.某校每年充分利用学农基地劳动实践场所,给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空间,以团队活动、小组活动等不同方式移栽大头菜苗、茄子苗、番茄苗,种植玉米、大豆、白菜、萝卜、芸豆等,把科学种植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劳动中探究发现,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吃苦耐劳。

该案例主要反映了德育方法中的哪一种?其基本概念和优点如何?联系实际谈谈这种德育方法运用时的具体要求。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 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5:DBBCC 6——10:ADDBA11——15:ABCCA 16——20:DBCDA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1.(1)生物因素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3)生物因素的差异性对品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22.(1)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

(2)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

(3)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

23.(1)保证我国学校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实现原则(2)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原则(3)系统连贯性原则24.(1)广泛性和多样性(2)复杂性(3)自主选择性(4)隐形性(5)快速性和灵活性。

25.(1)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

(2)语言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6.一、德育过程的构成因素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的。

1、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是德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德育影响的施加者、调控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3、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手段或中介物。

德育内容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道德。

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1、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德育目标要求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品德的需要,从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统一活动是凭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中介作用而发生的;3、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结果是引起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合乎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变化。

27.一、涵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二、贯彻时的要求1、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4、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28.一、该案例主要反映了德育方法中的活动锻炼法。

二、活动锻炼法的基本概念和优点1、这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加品德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行结合、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和独立活动能力以及自我品德教育的能力。

三、运用时的具体要求1、运用活动锻炼法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2、要有严格要求和督促检査;3、要做好活动锻炼的组织工作,使活动有计划地进行;4、活动锻炼要因材施教,交给学生的任务不能过重,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在整个活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地帮助教育;5、活动要有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继续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