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第一节精神障碍的预防一、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据WHO资料,全球精神疾病绝对数高达5亿多。
WHO(1990)“精神发育迟滞初级预防指南”提示,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发展中国家4.6%、发达国家为0.5%--2.5%;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发展中国家为0.5%--1.6%、发达国家为0.3%--0.4%;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88%。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也成为重点关注的精华素疾病。
美国65岁高龄人群中老年性痴呆病人达4.5%;北京西城区痴呆综合症流行病学调查5172名60岁及以上老人中,痴呆患病率达7.54%,其中脑血管性痴呆5.03%、老年性痴呆1.93%、混合型痴呆0.39%;65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为10.26%。
由于精神病学在整个医学中发展较晚,也由于本专业自身基础理论的复杂性,有相当多的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加之旧观念的影响,精神病的病因被长期地认为神秘莫测而忽视,妨碍了精神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实际上,精神病人一人患病往往累计家庭和集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生产。
有些病人还会长期给社会增添负担,甚至造成危害。
就一个国家而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安排与治疗护理,无疑会增加庞大的财政开支。
以美国为例,仅1974年,直接、间接用于精神病的开支已达367.8亿美元。
可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不单单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发展社会文化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受到重视。
二、国外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的现状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来自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建立于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PINEL在1792年积极倡导无约束的管理和治疗精神病人,有组织的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4年,美国产生了行为精神病学,致力于研究少年儿童犯罪和一些精神疾病的边缘状态,并探索从儿童个体的发育成长及家庭环境入手,开展预防性的精神卫生工作。
国际性精神工作会议,以分别在1930.1937和1948年召开了3届,至1992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WHO第9届精神卫生全球规划协调会议。
至今,WHO以专设精神病流行病学和心理卫生管理机构,执行全球范围内心理卫生的学术交流,协调各地区心理工作的开展。
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卫生行政管理措施方面,今年来一些医学先进的国家已比较重视。
以美国为例,1963年联邦立法会议通过了社区精神卫生中心法案。
其目的是由联邦出资,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建立2000个精神卫生中心,使病人就近医疗,防治病人的过度集中和与世隔绝:法案还规定了一些精神疾病的预防方案。
三、我国的精神疾病预防工作建国以来,我国精神病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院外防治工作,正在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常见精神病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我国,退休职工享受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待遇,不少地区设有福利院,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防病保障工作,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防治工作,都做到了专业队伍与广大基层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并未基层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举办培训班,扩大精神病学的教学面,在群众中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范围广、收效大的预防效果。
所有这些情况将为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示广阔前景。
精神障碍的预防日益受到各国医学家的密切关注,但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精神障碍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要从根本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利于各种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的探索和突破,也需要精神病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四、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CAPLAN首先倡导应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并提出“三级预防”模式,对精神卫生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后,各国对于精神障碍的预防工作也就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
(一)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然而,许多精神障碍的病因至今未明,因此在精神科实施一级预防难度较大。
1、对某些病因较明晰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疾病的发生。
如因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应从各种途径防止或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因地方缺碘所致精神发育迟滞,则从改善饮食结构、碘盐供应等方面着手。
2、对那些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精神障碍,一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通过禁止近亲婚配,限制具有高度遗传性的患者结婚与生育。
二则需要精神病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配合和努力,通过积极宣传,开展遗传咨询,进行保健检查等防止此类精神障碍发生。
3、对发病与病前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要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着手,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幼儿园心理卫生课堂,注意培养儿童健康、健全的人格。
4、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种应激性事件增加。
为此,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使各界人士重视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的侵扰、减少与各种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5、大力加强精神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通过与医学遗传学、医学影像学及医学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合作,深入探讨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分布情况等,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提供依据。
(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着重对精神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在疾病缓解后有良好预后,防止复发。
精神障碍的二级预防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广大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让人们能初步认识精神疾病;同时改善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不正确看法,消除社会偏见;通过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尽量把疾病控制在萌芽或初发状态。
2、对已发病的精神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有效的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发。
3、对病情已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优化自己的性格,恰当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4、做好出院病人的定期随访工作,使病人能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与医疗服务;并指导和协助家属帮助病人解决各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5、对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普及精神医学知识,设立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
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系统介绍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常用治疗方法、精神药物使用原则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6、关心并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需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做好病人出院后的各种合理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生活事件应激,尊重病人的人格。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要点,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减少精神疾病复发,并将这一工作深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之中。
1、积极谋求各级部门重视、支持精神疾患的防治工作,成立精神障碍防治、康复的领导及协调工作小组。
逐步形成政府主管部门主持、相关系统协作的精神障碍防治、康复体系。
该体系可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减少精神残疾,减少整个社会的医疗支出与疾病损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2、强调住院康复。
住院治疗是精神障碍康复的第一步,在住院期间积极开展对患者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的训练,促使病人能够顺利地从医院过渡到社区。
3、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活动。
家庭积极投入、认真照顾、恰当的情感表达并已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可显著减少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促进其康复。
目前,国内较多开展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联谊会,定期为家属讲解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施以正确对待病人、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以及如何促进病人的康复、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等基础理论教育,并开展家属间的积极交流,是十分有效的预防方式。
4、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精神残疾人士恢复工作或重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处境与投身于社会大环境接受锻炼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此项工作的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法律、法规、政策的保障,还需舆论的大力宣传,更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五、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一)心因性精神疾病临床实践提示,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机体反应不仅以诱发因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机能状态为转移,同时也与病人的病前个性特征紧密相关。
因此,预防精神疾病,首先防治心因性疾病,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实践证明,高级神经活动处于衰弱时,如过度疲劳、长期失眠或躯体耗竭,容易促成某些心因性精神疾病的发生。
因此,注意睡眠情况、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对某些躯体疾病并发的精神障碍,如心脑综合症、许多内分泌性精神障碍等的发病规律和诊治措施,都要普及全科医生,使其提高警觉,注意防治,并能及时妥善处理。
普及常用药物和一些新药导致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识别和处理的要点。
宣传合理使用药物,以期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
(三)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是多种病因作用于个体生长发育早期、形成以智力低下为主的一些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群。
预防精神发育迟滞,必须配合各有关学科,从多方面着手工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积极开展妇幼保健个体的发育生长从胎儿期开始,预防精神发育迟滞,首先应重视孕妇保健工作。
2、健全助产工作,防止产伤据研究,分娩时新生儿的产伤是一些精神发育迟滞、癫痫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为此,必须重视助产工作,强调产前检查,科学接生。
3、防止地方性疾病早期防止地方性甲状腺肿,可预防呆小症的发生。
主要措施是在流行地区,孕妇在人参的头3-4个月中,每日坚持服用碘化钾20-30 mg 。
4、开展遗传咨询工作遗传因素是某些精神发育迟滞的基本因素。
近亲婚配所生子女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应宣传避免近亲结婚,已减少这类精神疾病的发生。
5、早期开展预防性治疗对怀疑患笨丙酮酸尿证的患儿,在其出生后的3-8天,或摄入蛋白饮食24-48小时后,可进行尿苯丙酮酸检验。
对此类患者,应限制摄入含苯丙酮酸成分的食物,防止由于苯丙酮酸代谢不全形成的中间产物影响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四)老年期精神障碍1、改善退休老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协调其家庭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并减少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