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一、参考文献1、《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2、《栖霞党史资料第一辑》3、《栖霞第一个共产党员李子民》4、栖霞县志、民政志5、政协文史资料(第4-15辑)6、栖霞党史大事记(1931-1949)7、《中共胶东地方史》二、有关资料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军修建工事情况表(一)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二)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三)三、重要历史事件背景及过程简介灵山阻击战1940年1月10日凌晨,驻寺口镇灵山村的栖霞七大队70多人,获悉观里据点日伪军80余人向寺口方向进犯,并已到达邴家附近。

为掩护当地群众转移,连长吴志修决定在灵山南山阻击敌人,并从全连挑选出25人分三个组阻击,由连长吴志修和指导员朱凤彩亲自指挥,部队埋伏在灵山南山东临寺口河一带,其他战士则负责保护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的部队刚布臵好,日伪军已由灵山村东之寺口河向北扑来,3个阻击组立即向来敌开火,遭打击的日伪军立即散开队形进攻三连阵地,并以骑兵分两路包抄三连,三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在激烈的交战中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伪军的进攻遭到打击后,便分出一股从邴家村西向西北包围三连阵地。

3个阻击组在互相失去联系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各自为战,英勇打击进攻之敌,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在群众安全转移后,三连才撤出战斗。

连长吴志修负重伤,指导员朱凤彩壮烈牺牲,战士19人伤亡,毙伤日伪军20多人,残敌东窜栖霞城。

大韩家伏击战1940年1月下旬,从栖霞城出动日伪军200多人,到县城西北的艾崮山区根据地扫荡抢掠。

我北海警卫四营获此情报后,于1月27日凌晨两点从黄县闫家沟出发,跋涉40余里于拂晓前赶到大韩家南山。

营长高明轩对战斗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一连和营部抢占大韩家南山制高点,二连埋伏在南山庙西的山头上,三连埋伏在南山最西的矮山坡上,待敌人进入伏击圈,三连先行动手后,一连则在制高点拦截先头之敌。

战斗打响后由二连攻击中部之敌,使敌人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

上午八时许,日伪军进入我伏击阵地,二连按原计划让过了敌之先头部队,朝敌之后续部队开了火。

随即一连和二连也相继向敌人发起了攻击,日伪军5挺重机枪和5门迫击炮,以猛烈的火力掩护其部队进攻我一连和二连阵地,在进攻连连不能得手后,又集中兵力和火力向我三连阵地扑来,营长高明轩见我简陋的武器难敌日伪军的精良装备,根据战斗态势,为避免严重伤亡,给这支刚组建不久的部队造成更大损失,果断决定撤出战斗,由三连留下一个班,阻击掩护。

北海警卫四营刚撤出,数倍于我之敌便包围了一班阵地,战士们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光了,在班长的带领下,端起刺刀冲出掩体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至战斗结束,我北海警卫四营三连一班7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日伪军伤亡14人。

观里围歼战1940年5月3日,我八路军五支队十三团在观里附近正围歼由栖霞城开往观里的三辆载有50多名日伪军的日军汽车,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已背叛抗日统一战线并与日伪军勾结在一起的国民党胶东顽固派赵保原部,派其所属的邓学良团配合日伪军从背后向我八路军五支队十三团的阵地进攻,致使观里据点的日伪军乘机逃窜。

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的这种公开资敌行为激起我八路军五支队参战指战员的极大愤慨,并被迫对赵部的邓学良团进行自卫还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毙伤邓学良团数百人。

史称“观里事件”,胶东《大众报》于5月12日发表了题为《论观里事件》的社论,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赵保原部的这种破坏抗日,反共反人民的叛逆行径。

雷山伏击战1940年6月初,驻胶东的日军纠集青岛、烟台、招远、掖县、黄县、、蓬莱、栖霞、平度、潍县等地的日伪军5000多人,在日军官秋山少将的指挥下,兵分多路,对我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蓬(莱)、黄(县)及栖霞等抗战根据地,进行了20多天的拉网合围式“六〃一”大扫荡。

在县西部“扫荡”艾崮山区雷山的1000多日伪军,对前寨、后寨、曹高家村实施了烧杀抢掠后,于6月15日向东扑来。

为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计划,我八路军五支队从十三团和十五团各抽调一个营与北海独立团及栖霞县大队等相配合,由十三团团长于得水统一指挥,在雷山北麓设下埋伏。

下午3时许,日伪军进入伏击圈。

一声令下,我主力部队与我地方武装一齐向日伪军开火,战斗异常激烈。

日伪军集中炮火攻击十三团阵地,并组织几次进攻,均被我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击退,战斗持续到深夜方结束。

这次伏击战毙伤日伪军80多人,我五支队十三团前沿阵地一个班13人全部壮烈牺牲。

寺口、毕郭战斗1941年5月,日伪军为分割我抗日根据地,准备在栖霞城西的寺口和毕郭修建据点,为打破日伪军在寺口修建据点的计划,我八路军五旅某部于6月9日向寺口的日伪军发起攻击,迫使日伪军在寺口建不成据点,日伪被击溃逃跑,我军收复了寺口。

6月17日,我军又夜袭毕郭镇,毙伤日伪军50多名,缴获枪械10余支。

18日,驻莱阳的伪军赶来增援,我军乘敌立足未稳,不给其喘息的机会,立即向刚进入毕郭的伪军和日军发起攻击,日伪被消灭80余人后仓皇逃窜。

此次战斗,共缴获长短枪30多支,重机枪一挺、子弹千余发,夺回被抢小麦5500多斤。

我军无一伤亡。

南岩子口伏击战1942年9月上旬,栖霞县委获知情报,日伪军要出城北上“扫荡”。

县委立即组织县委特务连、十三区警卫队、四区区中队130余人,分别由解岐山、刘连东、康国询负责,在日伪军向北扫荡的必经之路南岩子口山岗上设伏。

拂晓,日伪军进入我伏击圈,将走在前头的日军骑兵炸死炸伤多名,日伪军见被我伏击,慌乱无措。

在我其他地方武装的联合攻击下,纷纷夺路而逃,打破了其扫荡计划。

此次伏击战斗,打死伤日伪军10多名,我方只有一人受轻伤。

李家沟保卫战1943年7月2日,栖霞日伪军400多人,携带两挺重机枪和数门迫击炮,出城后沿大霞址、范家庄、邴家、宋家沟向西北我八路军五旅十四团二营驻地的李家沟扑来,企图袭击消灭我这支抗日武装。

十四团参谋长贾平接到报告后,立即和二营长姚琪率领全营指战员抢先占领了村南山岭制高点。

日伪军进村扑空后,折向村南河,当来敌接近时,营长姚琪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一齐向敌人开火,日伪军慌忙后撤,而后又在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之下组织反扑。

位于阵地前沿的3营某排在排长的带领下,冲出阵地,杀向敌群,与日伪军展开了肉搏战,我五旅十四团三营从招远陈家赶来增援并抢占了李家沟村西制高点,向进攻南山阵地的日伪军射击,日伪军慌忙向村西北撤退。

整个战斗从下午一直持续到黄昏,日伪军以夜幕作掩护进行突围,又遭到我县大队的截击,双方伤亡惨重,日伪军死伤130多人,我军伤亡100余人,三营教导员王道一在此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长沙堡围歼战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日军为挽救其惨败命运,纠集拼凑4000多日伪军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桃村一带。

在我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11月17日,日军大岛部队600多人沿烟青公路南窜莱阳,我五旅十四团奉命在牙前长沙堡布下口袋阵,围歼这股南窜之敌。

17日下午2时许,日军大队人马钻入我军的伏击圈,我十四团三营和一营立刻以猛烈的火力射向敌群,遭到突然攻击的日军顿时乱了阵脚,但又在短时间内明白了我军的意图,便重新组织兵力在迫击炮、机关枪和掷弹筒的掩护下,开始疯狂地突围,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三排副排长任常伦带领九班一直坚守在前沿阵地,并连续两次击退了日军的疯狂突围。

突然,几十个日军抢占了我军阵地右侧的一个小高地,并架起机枪向我阵地扫射封锁,严重地威胁着团指挥所和其它我军阵地的安全。

任常伦请示排长同意后,亲自带领九班战士机智地夺回和控制了这个小高地。

日军借着炮火的掩护,又蜂拥般地向小阵地扑来。

任常伦与九班战士们英勇地抗击着十倍于我之敌,连续打退了日军的五次疯狂反扑。

九班战士们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光了。

我军的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日军又开始了新的进攻。

任常伦与九班战士们端起了刺刀,冲入敌群,英勇地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任常伦不顾一切地与日军搏斗,在拼死第七个日军时,不幸头部和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傍晚,总攻开始了,我五旅十四团的指战员们高喊着:“为任常伦报仇”的口号,从四面八方冲向了“困兽”般的日军,日军在被我消灭了238人后已溃不成军,仓皇而逃,我军乘胜追击百余里,彻底粉碎了日军这次冬季大“扫荡”。

抗大一分校进驻牙山1941年春,牙山刚一解放,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随即进驻牙山。

起初,在校长聂凤智、政委廖海光的带领下,落脚于刁崖后、麻地、雀刘家等地,后来又分布在东夼(凤凰庄)、小庄(富庄)、上崖头、大庄头、桃林夼、宅头等数十个村庄。

抗大是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大学校,也肩负着保卫和建设牙山根据地的任务。

抗大的师生既是学员、战斗员,也是工作队员。

抗大的校园最大,村村有教学连队,户户住有学员;抗大的课程最广,树木、河套、场园处处设讲台。

抗大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贯穿于学习、劳动中,传播到平民百姓中,使牙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当年10月,抗大成立了“战旗剧团”,为根据地军民巡回演出《军民进行曲》、《烟路边》、《雨过天晴》、《归队》、《牙山颂》等剧目,极大活跃了根据地人民的文娱生活,并且鼓舞了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1942年,日伪军对牙山根据地进行了4次拉网大“扫荡”。

抗大师生在地方部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伪军周旋,并抓住有利时机打击敌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经过战斗的洗礼,抗大取得了火线办学的经验和宝贵的军事实战课。

抗大还根据形势的需要,组织起民运工作队,深入到农村帮助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工作,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胶东抗大自进驻牙山以来,坚持流动办学8年,为我党我军和地方政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抗大也因此享有很高的声誉。

军民共建兵工厂1939年,五支队兵工厂从平度间里村随军迁到牙山,选址在老庙沟建厂。

200多名官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开山劈石,筑路修房,日夜奋战。

周围虎斑石、枣园、山西夼等9个村的群众自愿组织起来,自带干粮、赶着毛驴为建厂投工献粮。

每天有四五百人助工,历时月余,130间宿舍、厂房、办公室等竣工,并尽快投入生产。

生产规模达到月产迫击炮5门,炮弹200多发,复装子弹1万发,手榴弹4000枚,地雷300多个。

1941年牙山解放后,又在河东、苏家疃等村建成了第二兵工厂,人们称“牙山兵工厂”。

产品除生产地雷、手榴弹、子弹外,还有“八二”、“七五”迫击炮和炮弹,以及日式“四一”、“三八”钢炮炮弹等。

其生产设备和技术日渐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大批战斗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众报》社在牙山《大众报》是胶东区党委的机关报,1938年8月,在黄县(今龙口市)院下村创办,贺改平任报社社长,李任吾任总编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