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采性

第三讲 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采性

第三讲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采性学时:2学时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证据的相关性基础理论,掌握相关性排除规则的内容及原因,理解品格证据排除的规则的适用。

掌握证据的可采性,理解证据可采性和证明力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证据相关性的概念及相关规则;教学难点是品格证据规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式四、思考题、讨论题、作业1、证据可以被采信的最低要求有哪些?2、如何理解“相关性是作为大浪淘沙,犹如磐石岿然而始终不动的证据属性”3、为什么要有相关性限制4、品格证据有相关性吗?有哪些规则?5、什么是证据的可采性?什么是证明力?其关系怎样?五、参考资料1、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高忠智:美国证据法新解-相关性证据及其排除规则,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黄士元、吴丹红:品格证据规则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8)。

一、证据的属性之争(一)传统的证据属性说1、传统三性说――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2、传统二性说――客观性、关联性3、新二性说――关联性、合法性(二)证据属性新说1、证明力与证据能力2、采用标准说3、证据要求说4、证据可采性说二、证据采纳标准――相关性、可采性批判性思维:自由心证VS采纳标准思考:大陆法系国家证据采纳标准有吗?源于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制度“法定证据制度”的极度反感,现代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以自由心证为核心的证据制度,法官既可以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决定证据的取舍,也可以仅凭良心、经验和理性来评判各个证据的证明力。

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往往缺乏独立而又详尽的规范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统一法典,以免对法官的自由心证造成不适当的限制。

当然,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上没有“相关性”的概念,并不先于其否认证据应当具有相关性这一属性。

也许在立法者的眼中,相关性是任何证据理所当然应当具有的属性,那些与证明对象无关的事实则根本上不能称这为证据。

这是日常生活中不言自明的事。

此外,大陆法系的诉讼制度也妨碍了证据采纳标准的发展,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不实行陪审团制度,证据的审查与判断都由职业的法官完成,法官可以独立地完成证据的采纳与采信,也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发展一个决定证据能力的程序。

所以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更重视程序的设计,而不是证据规则的设计。

另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实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对证据能力限制较宽,又不认为当事人享有处分权,因此证据的采纳标准比较宽泛,凡是有关联的证据都可以调查。

而英美法系国家则不同了,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陪审团制度,事实的认定都由非法律职业的普通人担任。

如果不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的材料不加以限定,那么就会给那些缺乏经验性的陪审团以不正当或不恰当的影响,大量无限制的证据材料涌入法院后,还会使审判所持续的时间将长的让人无法忍受。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更是为了保护陪审团,以名错误导向或偏见的影响使他们作出作出不正确的裁定。

所以,证据的采信标准问题更多是的英美法系证据法上的问题。

在电视上和在侦探小说中,人们常听到像美国著名常胜的诉讼律师偑里·梅森(Perry-Mason,G.)那种说道:“反对,法官阁下。

无相关性、无实质性,无证明力。

”事实上,这种被诉讼律师称谓:“三无”的典型反对方式很好地概括了证据规则的全部内容。

就诉讼过程而言,证据存在于三个阶段:没有进入诉讼程序的证据;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三大诉讼进入诉讼的门槛不完全相同,但是有一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包括证据的关联性和客观性和合法性。

证据可以被采信的最低要求:实质性、相关性并且具有证明能力。

1、相关性(Relevance)-----自然属性证据的相关性就是指所提供的证据“倾向于或者驳斥某一有争议的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所出示的证据具有证明作用那么这一证据就是具有相关性,这一证据就可以用于证明可反驳某一重要事实。

从哲学角度,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和绝对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只不过这联系的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

严格地说,即使在所谓“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人们也总可以找到某种联系。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的动作与太平洋上台风的形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微弱但绝对不可否认的联系,因为它们至少都产生了空气的震动。

但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显然不能作为诉讼活动中采纳证据的标准,而只能作为我们研究和理解。

例1:被告人张某因抢劫因名被检方起诉。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说自己并不在案发现场,案发当夜,他在五百里外的叔叔家里,所以不可能有作案机会。

检方为了反驳张某,要求赵某出庭作证,赵某证明在案发前一个小时,张某曾在案发现场附近自己的酒吧时与一男子喝啤酒。

赵某的证词可以反驳张某不在现场的抗辩理由。

具有相关性。

例2:被告人在学生时期曾经在一家街角食品店偷过一些棒棒糖的事实对其20年后的严重盗窃行为就不具有相关性。

例3: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涉嫌杀人案件中,小白菜的母亲说,“杨乃武曾想纳其女儿为妾,但她没有同意”。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来说,这件事与杨乃武被指控的杀人事实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尽管这是一种很遥远的联系。

但是,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显然不能作为诉讼活动中采纳证据的标准,而只能作为我们研究和理解证据关联性的出发点。

2、实质性Materiality:重要性实质性也称为重要性,如果证据与争议的法律问题有实质联系,那么这一证据就具有重要性。

也就是说,如果在具体定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示的证据与案件的某一争议的实体法律问题,如争议案件的诉因或者抗辩理由等有联系,那么,这一证据就具有重要性。

实际上“重要性”是回答“证据要证明什么法律问题,有没有法律意义”。

对诉讼证明而言,关联性要求每一个具体的证据必须对待证事实具有实质性证明意义。

换言之,一个证据的使用必须对证明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有确实的帮助,因此又可以称为证据的“证明性”。

但是,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性”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而诉讼证明活动要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期无范围地进行下去,作为诉讼活动对证据的基本要求,关联性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水平。

司法人员在评价证据的关联性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㧽经:一个是时间和人力的耗费是否允许该证据;另一个是该证据的采纳是否会给证明来不必要的干扰或混乱。

例1,浏览黄色上网站的行为、精斑与强奸的事实。

男子的在被害人身上的遗留物与强奸罪的成立就是具有重要性和实质作用,而浏览黄色上网站的行为不具有实质性和重要性。

例2:在一起共同过失的交通事故中,原告称被告开车超速,须赔偿自己损失。

被告举证证明原告闯红灯。

根据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事实就是具有重要性,对于免赔则不是重要事实。

3、有证明能力(不违反证据排除规则(Competence)—社会属性(法律属性)所谓证明能力就是指不违反证据排除规则。

规定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主要有:一是探明事实真相,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例如,传闻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等;二是促进社会公开政策,例如,亲属间、律师与客户间、医生与病人间的特免权规则,自我归罪或搜查和扣押等例1、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涉嫌杀人案中,当地居民关于杨乃武品行的“联名上书”是否具有诉讼所要求的关联性呢?假设那份“联名上书”中所说的“杨乃武平素行止不端,且目无法纪,引起邻里公愤”等内容是真实的,它能够证明什么呢?它能够证明杨乃武不是好人。

但是,证明了“杨乃武不是好人”的事实对于证明他投毒杀人的案件主要事实具有实质意义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过于遥远,证明性过于微弱。

简言之,一个人不是好人,一个人““杨乃武平素行止不端,且目无法纪,引起邻里公愤”,并不能因此就证明他实施了投毒杀人行为。

如果这种证据都 获准进入诉讼的“大门“,那么它不仅会造成诉讼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不恰当地干扰司法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和认定。

另外 ,有些国家的法律还明确规定这类品格证据在诉讼中不具有可采性。

在这三性中,最有实际作用的就是两条,一是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自然属性);二是有相关性的证据(证据能力—社会属性)是否违反证据排除规则,要不要排除。

目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不再在概念上区分“重要性”和“相关性“,而是在相关性中包含了重要性(证明力大小)产在《联邦证据规则》D401中规定。

关于本讲所涉及的重要法律关系如“漏斗模型”。

这里要注意的是证据的采纳与采信是不同的概念。

证据的关联性和合法性是诉讼活动中证据采纳的一般标准,而采信则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采信的标准与诉讼证明标准紧密相联,这是更高层次的标准。

在英美法系囯家,采纳证据的任务由法官完成,而采信证据由陪审团完成。

前者适用法定证明,后者适用自由证相关性))证明力 采纳 采信明。

在大陆法系一般者由法官完成。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基本问题作一个讲解。

(一)证据的相关性英美法系著名证据学者威格摩尔、詹姆斯·塞郁等提出证据相关性的地位。

“确立证据规则的基本的统一的原则”“作为大浪淘沙,犹如磐石岿然而始终不动的证据属性”“作为证据法学中最具有根本性、根基性的概念”“证据法的推动力”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和灵魂发挥作用。

“最具渗透性的证据概念”1、什么是相关性(1)学者的定义James F. Stephen的定义-James F. Stephen英国著名证据学家,提出证据法独立于诉诉讼法和实体法,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证据立法影响很大。

史蒂芬(James F. Stephen)爵士最早重视对相关性研究,他认为,证据法的唯一内容就是证据的相关性规则,而该规则的作用就是排除那些不相关的证据之后留下的最佳证据。

他曾在1876年出版的《证据法精要》中给出了相关性的定义:证据“有相关性”是指其所适用的两项事实是如此互相关联,以至于按照事物发展的通常进程,其中一项事实本身,或与其它事实结合在一起,能大体证明另一事实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或不存在,或者使另一事实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或不存在更有可能。

A Digest of Evidence law,1876 证据法摘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决定相关性的关键因素还是一个事实对另一个事实的作用,但由于史蒂芬将相关性仅限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因此该定义被认为是过于狭窄了。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兴趣了一次善于证据相关性的集中讨论,其中的主流人物就是米切尔(Michael)和阿德勒(Adler), 他们的理论着重于从形式逻辑(归纳和演绎)上给相关性下定义,而且不特别引起了法律相关性和逻辑相关性的两个概念。

对证据相关性问题讨论最为详细的人可以说是叛国学者威格莫尔(Wigmore),,他所著的《普通法上的审判证据》(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 Law)第三章的标题就是“相关性的一般理论“,其中他花费用了大量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试图用逻辑方法来规范法律上的相关性概念的各种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