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与葡萄酒》
一、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其目的用于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首先要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些化学知识有关,可以怎么解决。
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就要求创设的情景不只是为了引入课题,或为某一个知识点的呈现,而是要能承载尽可能多的功能。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设计二氧化硫这节课时,重新挖掘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中的益处和弊端,尽可能的使此情景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其承载的知识层面更多;由于化学问题往往是化学的负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直接引用,过多地谈论化学的负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充满戒心、甚至会厌恶化学,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逃避化学;并且也想避开绝大多数有关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的雷同性,而随着食品营养与安全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食品标签。
喜欢喝葡萄酒的人发现,欧美的葡萄酒几乎都标注了“含二氧化硫”。
为什么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典雅”的葡萄酒中,所以我选择了二氧化硫鲜为人知的保鲜防腐的正面用途引出课题,扭转了二氧化硫在学生心目中的反面形象,并且同时在设计时注意引导他们要将学会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材分析
结论5:SO2具有漂白性且起漂白是可逆的,暂时的。
【对比实验】向一只装有蓝色石蕊试纸和品红浸湿的滤纸的试管中注入SO2气体,观察现象
【展示】图片:漂白
【介绍】正是由于二氧化硫有以上性质,才使葡萄酒能保持五年美味不变,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二氧化硫。
葡萄酒很容易腐坏和氧化,进而产生醛类异味,正因为如此,它离不开强大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二氧化硫。
对于白葡萄酒来说,二氧化硫是极为重要的保鲜剂。
完全不加入二氧化硫的葡萄酒“寿命”很短,只有6个月左右,而且还必须保存在最好的环境中。
其实很多食品都利用二氧化硫保鲜:果脯蜜饯类小食品、枸杞子、百合干、橄榄、话梅、话梅肉、杏肉、蘑菇、干黄花菜,果汁、黄酒都添加少【讨论】得出结论:SO2跟某些有
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这
种无色物质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
恢复原来的颜色。
【讨论】得出结论:SO2的漂白具
有选择行性。
【思考】
1、SO2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褪
色,是SO2的漂白性吗?
2、SO2能用于食品漂白吗?
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
力。
此对比试验加深了学生对
SO2的漂白性的认识。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事物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分析和评价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求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做实验进行验证。
最初的想法比较好,但在实际课堂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虽然设计了实验方案,但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探究,错过了发现学生潜能的机会;二是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对学生放手不够,还是不够相信学生,这样做学生永远不会自己走路。
五、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高中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
教师选择了二氧化硫鲜为人知的防腐保鲜正面
用途的教学情境引出课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课堂引入既新颖又贴近生活、具体生动,牢牢的抓住了学生好奇之心。
在此情境中,由学生未知的葡萄酒中含二氧化硫,作为保鲜剂的材料中,抽出二氧化硫的性质,而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的能力及实验设计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对试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明显。
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实验结论。
在前后的知识连接上,难度设计上较为合理,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究问题,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学习,进行有关实验问题的
探究,自己总结出了实验结论。
从干菜干果二氧化硫超标视频中,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硫的毒性,从而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和性质,并且学以致用,干菜干果二氧化硫超标该如何处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面性,。
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是情景主线,从二氧化硫在葡萄酒中作为防腐保鲜剂的作用到葡萄酒的正确饮用方法再到怎么处理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食品展开讨论;二是二氧化硫性质主线,贯穿于情景主线中。
两条线相互交织,又各自鲜明,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