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
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
它的研制和发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并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
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
它的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 千克(最终确定为173 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
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和建立地面观测网等。
东方红1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能源系统、《东方红》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系统、跟踪系统、天线系统和科学探测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升空至今,中国已用自制火箭发射了约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第二步,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四年为开发太空技术阶段。
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力更生,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
第三步,一九八五年到现在为发展应用卫星阶段。
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成果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无论是在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卫星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技术更为复杂,且价格昂贵。
中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
1975~1996年,中国一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
它们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美国曾为此耗费了12颗卫星失败的高昂代价,前苏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
中国返回式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
用它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还可为其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打下基础,因为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在技术上有许多相近之处。
前苏联是在发展载人航天的同时来突破返回式卫星技术的,而美国也是在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同时发展载人航天的。
由此可见,其意义极大。
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发展了两类返回式卫星。
一类是国土普查卫星,现已研制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另一类是地图测绘卫星。
这两种类型的卫星在外型上都是羽毛球状的钝头圆锥体,但装有不同型号的对地摄影相机。
在返回式卫星的发展过程中,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充分继承和采用了前一代卫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为国家提供了崭新且用途广泛的返回式卫星平台。
这也是中国返回式卫星实现高可靠性、低成本和短研制周期的关键。
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容积7.6 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260千克,在轨飞行3~8天。
1992年开始使用的第二代返回式卫星是在第一代的底部增加了一段高度为1.5 米的圆柱体,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第二代卫星的容积达到12.8 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达400 千克,能在轨飞行15~20天,一次飞行所获得的卫星遥感信息量比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增加13倍以上,卫星照片的地面分辨率也提高了3倍。
它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卫星回收控制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空间遥感这一主要任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剩余的空间和载荷能力,自1987年以来8次以搭载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技术试验和微重力实验,达到了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在材料加工和太空育种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的微重力实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搭载重量由一开始的十几千克增加到1996年第17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265 千克(相当于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技试验卫星)。
1987年首次用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藻类培养试验装置,迈出了中国应用卫星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现代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人类集中到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中。
不过这种卫星一般需运行在大约36000 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所以对火箭和卫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技术。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通信部门就迫切希望中国的通信卫星及早问世,以改变中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
为此,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卫星研制已迈出三大步。
经过几年的方桉探索和可行性研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桉。
这是一种一步走的方桉,即不进行中高轨道试验,不进行国外初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那种类型的技术试验,而直接发射静止试验通信卫星。
这样能较快地缩短研制周期,把试验和使用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益。
在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之后,1984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
但由于火箭三子级二次点火未获成功,结果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不过卫星进行了部分试验,结果证明卫星设计方桉是正确的,卫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同年4月8日,我国又发射了一颗与第一颗卫星基本相同的试验通信卫星。
它成功地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2号。
该星携带2台C波段转发器,使用全球波束的喇叭天线,可在每天24小时内进行全天候通信,包括电话、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并承担了部分国内通信任务。
这次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卫星实际工作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
它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
在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研制成功东方红2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并于1986年2月1日顺利发射。
它与试验通信卫星在构造与性能上差不多,只是前者采用覆盖国内领土的窄波束抛物面天线,从而提高了波束的等效辐射功率,使通信地球站的信号强度明显提高,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大为改善,通信容量也大大增加,传输质量超过了当时租用的国际通信卫星。
原来接收试验通信卫星的电视图像,地面需用10 米直径的天线,而用实用通信卫星,只需用3 米直径天线就可接收。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的第二步是研制东方红2A实用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桉,性能有较大提高。
星上通信转发器由2个增至4个(C波段),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至4个频道,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至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至4.5年,等效辐射功率也提高了许多。
1988年3月7日、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2月18日,中国相继发射了4颗东方红2A 实用通信卫星,除最后一颗因火箭故障未能入轨外,前3颗均使用良好,使中国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跨入一个新阶段,大大改变了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尤其是促进了卫星电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上千万人员,节省了几十亿元人民币。
在广播电视方面,国产卫星传送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路对外广播和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并向云贵、青藏和新疆地区转发中央台节目。
到1995年底,我国用国产卫星开通了8000多条国内话路以及石油、煤炭、水利和电力等部门的十几个专用卫星通信网和数千个卫星甚小孔径天线终端站(V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