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模式初探*************************************************************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转移,要求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正如全教委《决定》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在“减负”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果说以往我们仅仅关注教学的表层,那么现在则是深层次的;如果说以往我们的种种努力是铺垫,那么现在进行的则是攻坚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从具体的学科教学来看,我们发现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还是广大教师,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实验较多的是对全局影响较大的语数外等学科,即使是理化史地等学科,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也作出了许多努力,迈出了一大步。
而政治学科在这方面无论是探讨还是实验都很缺乏,以往的许多研究或改革,无论是政治观摩课或示范课,教师大都一讲到底,所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无非是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安排几个情景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提几个问题,就算体现主体性了,实际上还是旧模式。
此凡种种,无一不是在传统模式下的修修补补,甚至只是在原来“填鸭式”教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
在全教委精神的鼓舞下,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政治学科的教学从原来的“深挖洞”转变为“广积粮”,这使得原有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更突现出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二、理论基础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开始于70年代的认知主义理论和9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体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学设计主体性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构建的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方案是这样的:(1)布置预习提纲在下一节课前的适当时间内,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将其编制为分层次提纲。
让学生根据《提纲》,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查询、请教专家等渠道去广泛搜集相关知识,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做到“有案可稽”。
(2)提出问题上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有关知识设置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
问题的设置要:有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有适当的难度——让部分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既有“跳”的机会,也能“摘到桃子”;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
(3)讨论解决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该环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点拔、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进程作及时的调适,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尽到“编导”的职能外,也应该以普通“演员”的身份进入角色,从而激活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真正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同时对于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提倡学生“另辟蹊径”,从而真正实现注重个性,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善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格。
(4)归纳总结讨论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对待问题,虽提倡学生讨论乃至争论,但也不能“喋喋不休”,在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把“谜”底揭给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知识结论。
对于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教师既要当好“裁判”,但也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身份“居高临下”、“一锤定音”,对因争议而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5)信息反馈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可以课堂小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从而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胸中有数”。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处理,为下一节备课“留个底”,同时对课堂练习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评析并当堂解决,不留“后患”。
(6)布置任务在本堂课下课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下节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的任务:①课外作业(控制量和度);②下节课预习提纲。
以上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当然主体性教学模式决不是一尘不变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
四、实验过程在这一思路下,我们开设了政治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上试验课、示范课,所有的政治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
2000年11月10日,江苏省电教馆、常州市电教馆在我校举行教研活动,作者上了政治主体性教学示范课,有江苏省电教馆、常州市电教馆、武进市电教馆的领导及来自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20多位校长们听课。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提出课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选择了“台湾问题”作为学习课题,课前,要求学生上网,到网络上去浏览有关“台湾问题”站点,搜索、查询、收集有关“台湾问题”的资料作为第一手材料积累起来,同时要求学生把搜集的资料按一定的层次整理,供自己研究之用。
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每个组的同学具体负责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
其次,上课时,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了简短的介绍后,教师提供相关网址让学生查阅,我列出四个有“台湾问题”专题的权威性站点:人民日报密切关注台湾问题专题()联合早报台海局势专题(/special/china/taiwan)新浪网台湾海峡局势(/special/strait1)搜狐五·二○后再观台海局势(/feature/tw_zaiguan.html),要求学生到这四个站点的台湾问题专题上去搜询最新的信息,同时设置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五个问题分别是:1、 1、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有什么举措;2、 2、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有何新的表示;3、 3、分析影响台海关系的因素;4、 4、你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应选择战争还是和平?5、 5、分析台湾的前途。
此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供大家商讨,我给学生20分钟时间查阅有关站点,收集新的资料,为讨论上述问题作准备。
第三,由学生对上述五个问题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师对每一个问题都作出总结。
讨论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编导作用,偶尔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相当深刻,有的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在一些观点上针锋相对,讨论场面十分热烈,一方面说明学生作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不人云亦云,应该说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某个学生发言时,教师把他的答案切换到所有学生的面前,体现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
第四,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简短的小结,说明讨论的目的已经达到,讨论本身不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是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是《倒扁风波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课后,听课的领导和校长们进行了探讨和评论,大家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主体性教学示范课,省电教馆赵馆长说:“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学生讨论很热烈,对问题的认识很深刻,有深度,对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强,教师的总结有特点,逐个小问题的总结比整课总结更有新意,全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与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1)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授课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现在的更广泛的学习来源和多渠道的知识信息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习和知识来源更具有无限扩展性。
(3)变传统教学的问题只有唯一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再现和模仿为现在的学生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
(4)变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论的自由”。
(5)变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为现在的“供之以池,授之以渔”。
总之,主体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赵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