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思考及对策

心得体会: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思考及对策

心得体会: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思考及对策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近7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亿。

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主动寻求变革,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表现在:一是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或重组,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从资源上更好地实现融合。

以X市为例,X晚报社以新媒体发展中心为核心,进行企业改制与运作,成立X报业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将中国X网(X新闻网)、X手机报、X晚报数字报、X 晚报手机客户端、X晚报微博微信、X新闻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营划入公司,独立运营。

二是推出各类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

截至X年底,X省共开设认证政务微博账号3000余个,微信账号850余个,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

新闻客户端与微信公众号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媒体合作,形成多层次、全立体的大型平台。

三是推进全媒体新闻报道。

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媒体都采取“中央厨房”
的新闻采编方式,即采取新闻由中央集中处理,再发到各类终端的方式,进行全媒体报道。

二、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
传统媒体虽然进行了多种融合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融合的实效仍然较少。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媒介融合意识不强。

以X为例,存在以传统媒体思维办新兴媒体,认为建设了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是媒体融合,没有准确把握在新的传播技术基础上推进内部资源整合和创新业务流程的重要性。

二是过多依附传统媒体。

当前,很多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介融合时,仅把互联网当成工具和手段,幻想以传统媒体来融合互联网媒体。

新兴媒体基本上还停留在粘帖、复制传统媒体内容的层面。

三是资金、人力投入不够。

很多媒体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对新兴媒体投入远远不足,全媒体采编平台硬件建设跟不上。

同时,既精通新闻业务又熟悉网络技术数采编人员较少。

四是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

媒介融合需要全新的体制和机制,例如人才任用和绩效考核机制等,而很多传统媒体还依然采取旧有的体制和机制,导致难以实现媒介融合的需求。

三、研究对策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认清媒介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进一步推动媒体格局深刻调整和传播秩序全面重构。

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到移动应用,新媒体类型层出不穷、加速发展,在深入地介入新闻行业和生活信息服务领域,大举吞噬着报刊、电视、电台的受众和广告,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

以广告收入为例,据统计,X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093.7亿元,同比增长36.0%,发展势头强劲。

而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规模则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融合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现实选择,成为传媒领域的大势所趋。

二是突出内容致胜,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不论传媒生态如何剧烈变动,“内容为王”的规律没有变化。

但是推进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照抄放到网络和移动终端上,而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同新兴媒体的微传播、快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在集成化呈现上下功夫,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H5页面等各种形式,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