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道在城镇空间优化中的作用_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例

绿道在城镇空间优化中的作用_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例


茅洲河流域区域绿道位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生态
制滨海区土地开发,控制城镇建设过渡连片向西发展, 保护用地边缘,经过多个森林公园、水库和林场,在绿
在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城镇内部进行重点生态建设;以滨 道周边形成宽度不小于 100m 的生态缓冲区,未改变绿
河休闲绿道为主的网格 1、2、5,应发挥绿道的隔离作用, 化缓冲区内的地形地貌、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自然
4
表 1 单元空间分析及空间优化策略 单元 城镇主要用地比例 用地发展目标
网格 1 68.02% 网格 2 49.76%
城镇建设 + 农田 城镇建设 + 风景区 + 农田
网格 3 20.3% 网格 4 82.3% 网格 5 57.97%
城镇建设 + 农田 + 风景区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 + 农田
网格 6 21.41% 网格 7 30.26% 网格 8 36.69%
流域内所有单元网格都包含了绿道及生态缓冲区, 由于每个单元网格城镇开发强度和绿道类型不同,使得
图 1 茅洲河流域现状航片图
图 2 1996—2011 茅洲河流域城
镇建设用地变化
1
2
107
建筑论坛 Architecture Foru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4.3
遮荫和景观效果较好(图 6),兼具观光、游憩、交流等
图 3 茅洲河主干河流两岸的城镇 与自然景观 图 4 茅洲河流域绿道应用与网格 划分
弱强 强弱 强强
限制 + 保护 限制 限制 + 保护
绿道、山林风光绿道
山林风光绿道
缓冲
山林风光绿道
缓冲
山林风光绿道
缓冲
弱 弱弱 弱 强弱 弱 弱强
保护 保护 限制 + 保护
单元网格的空间优化策略各不相同。以滨海风情绿道为 4 已建绿道在城镇空间中的作用
主的网格 4,绿道主要起到缓冲作用,空间优化策略是限
光绿道为主的网格 3、6、7、8,应对切断自然生态空间 动郊野公园(图 5)的建设,将公园辐射范围扩大到深圳
的交通廊道和城镇节点进行生态控制和生态建设,对于 市区和东莞。
城镇周边可通过绿道的连接缓解生态流的阻断,提高自
茅洲河流域滨海风情绿道周边景观资源丰富、视线
然生态空间的连接度。
开阔,已建绿道绿廊控制宽度为 50m,将滨海生态区域
在微观层面的空间优化中,延续绿道介入空间优化 与工业用地、林地、市政用地等分隔开来,发挥了绿道
的思路,引入社区绿道作为区域绿道、滨河、滨海、山 的隔离作用。茅洲河主干河流两侧的滨河休闲绿道,设
林绿道的下一层级,形成生态廊道连接单元网格内部的 置于河流堤岸绿化带内,绿廊控制宽度为 50m,连通性、
自然空间。
首先由于城镇无序蔓延,城市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没 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供行人和骑
跟上城镇建设速度,污水垃圾污物等不能及时处理,带 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绿道占地少、流动性强,更
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通勤增加、交通距离变大 适于城市空间。它可以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增加了能源消耗,加剧交通压力并产生城市空气污染。 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兼具生态保育、
106
2014.3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Architecture Forum 建筑论坛
休闲游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科研教育等多种作用。 绿道可以分隔不谐和的土地利用功能,连接谐和的土地 利用功能,还可以作为斑块的缓冲区,提供可选择的规 划途径。根据茅洲河流域城镇与自然空间分布情况,绿 道在城镇空间优化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2.1 起连接作用的“绿道”
茅洲河流域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边缘羊台山北麓,自 其次流域内不兼容的用地过分靠近,污染严重的工业区
东南向西北流经石岩、光明新区、松岗、沙井 4 个街道区, 与居住区、商业区交错混杂,工业包围居住,使得居住
在沙井民主村汇入珠江口伶仃洋,属珠江水系,流域面 区饱受噪音和空气污染之苦。城镇建设用地对河流形成
积约 380km2(图 1)。
严格限制沿河道两岸开发建设,距河道 30m 内的土地设 要素,并将异质性强、破碎度高的城镇空间限制在缓冲
计为生态绿地,搬迁生态绿地内的工业,完善网格内部 区外,保证了自然斑块的完整性,具有较好的隔离和缓
绿化系统,通过土地置换形成新的开放空间;以山林风 冲效果,对林地养育、山体保护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带
流域整体以城镇空间为主,聚合度高、连续性强。 空间优化概念是“绿道”及生态缓冲区,对自然斑块和 廊道通过设置绿道缓冲区加以保护。对于城镇用地比例 较低的单元网格主要以农田和风景区建设为主,形成较 宽的区域绿道连接相邻城镇。城镇空间与自然空间冲突 较大的区域,用滨河、滨海和山林绿道分隔,限制城镇 空间的扩张,保护自然生态区域。如表 1 所示,从每个 单元网格的城镇用地比例、用地发展目标、绿道应用类型、 绿道作用、廊道效应强度及城镇用地和自然生态用地冲 突等,明确每个单元空间的发展策略。
许 慧 1 肖大威 2
Xu Hui Xiao Dawei
摘要 深圳茅洲河流域城镇用地布局不合理、自然空间建设不足,绿道在城镇空间中具有连接、隔离和缓冲作用,为 城镇空间优化带来了契机。论文对流域进行规则式网格划分,将绿道介入网格形成生态廊道连接自然空间,通过绿道 生成缓冲区隔离和缓冲城镇用地与自然斑块,并提出以网格为单元的空间优化策略。最后分析已建绿道在城镇空间中 的作用,阐明未来绿道建设旨在实现不同类型绿道的无缝衔接,从而形成绿色交通网络来促进流域城镇空间的优化。 关键词 绿道;深圳茅洲河流域;空间优化;规则式网格 ABSTRACT Greenway is an opportunity for mitigating the planning issues in Maozhou valley, to connect, separate and buffer the town space. By means of dividing the space into regular grid,the greenway intervenes grid in order to form ecological corridor connecting nature space and create buffering zone separating city space and nature piece, so that the spa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will be proposed. Finally, based on analyzing effect of greenway which have been built, it is clarified that future greenway construction should realize the connecting of different types greenway and form green traffic network to promote watershed town space optimization. KEY WORDS Greenway; Shenzhen Maozhou River watershed; space optimization; regular grid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BA.J08B02;深圳大学人文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圳茅洲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801。 中图分类号 F299.22;TU985.2 文献标识码 A DOL 10.3969/j.issn.1000-0232.2014.03.106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4)03-0106-04 作者简介 1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深圳,518060);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 & 通讯作者;电子邮箱:ardwxiao@(广州,510640)
空间异质性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选择规则式 网格对流域进行空间划分方便定量统计,利于进一步空
间优化策略分析,故在宏观层面将整个流域平均划分为 8 个网格,每个网格为 7500m×7500m,作为茅洲河流域 空间优化分析的基本网格单元(图 4)。
茅洲河流域具有山、河、海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 创造多样化的绿道类型。作为深圳市绿道网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绿道介入为流域的城镇空间优化带来了新的 契机。可将河流、滨海地区作为城镇空间中重要的生态 廊道,结合绿道建设成为滨河休闲带、郊野公园和滨海 休闲带,实现城镇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根据流域的 现状条件,结合自然空间要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绿道、 滨海风情绿道、山林风光绿道和滨河休闲绿道介入所有 网格单元。其中区域绿道贯穿网格 2 与网格 7 内部的自 然生态空间,滨海风情绿道主要在网格 4 的城市建设用 地西侧,山林绿道主要分布在网格 3、5、6、8 的沿山体 区域,滨河绿道主要分布在网格 1、2、5 的沿河带状空间, 从而形成流域空间的绿道格局。概括起来,茅洲河流域 应利用绿道和生态缓冲区,形成网状空间格局,创造出 连接度较高的生态空间,使得城镇与自然景观要素交替 分布,完善城镇高聚集度情况下的生态空间体系。
空间压迫,中下游主河道及绝大部分支流几乎都变为建
设用地,工业用地沿河流分布,对水体污染严重。最后
1 快速城市化引发的问题
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城镇过快蔓延侵占流域内部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廊
茅洲河流域位于广深线上,交通便利,20 世纪 90 道导致城市中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破坏生态系统,以河
年代后“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 流为主线的滨水空间未形成有效的开敞空间,公园、绿
建筑论坛 Architecture Foru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