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课改使语文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可谓好评如潮,褒扬众多。
然而,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如何上一节好的语文课?这恐怕是所有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坛的老师们的困惑。
崔峦先生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的提出,让我们的语文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我想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才是好课。
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更好地上一节语文课。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应树立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我觉得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
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
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等着我们和学生一起去研读,如果老师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冷冰冰,似乎没感情,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学生如何爱上你教的语文课,如何与你共同去品味那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所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童心,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福气。
让我们尽量保存住三尺讲台这一方净土,让学生在你的引领下进入一个有情意,有新意,有时还有点诗意的语文课堂,让他们感受我们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一)功夫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和讲解,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二)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
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所以我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
一般说来,每堂语文课时,我都留出一定时间,检测预习效果。
通过听写,检测学生音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
通过小组汇报,预习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集中难点、亮点(课文精彩之处),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时间都是有限的,把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再难的课文也不难了。
书后作业学生会当堂理解,课文重点、难点能自主掌握,大大减轻了课后的作业量。
预习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真正开心、快乐的事。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幽默有助于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的幽默能够强烈地感染学生的情绪。
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 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二)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学习,能够融洽师生感情,能够培养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良好的提问, 成功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激发浓厚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度需要把握好。
1、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活跃,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设计的导入问题至关重要。
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连接性、伸缩性,适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回答上来又不易回答出来,这样可调动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僵化地接受.2、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有意义、有趣的课堂讨论或辩论也是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标志。
要想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讨论。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出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从教学任务中选取最有趣,最有争议,能激起广泛兴趣,或者是学生主动提出的又存在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活跃讨论。
遇到有的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想法,不应打击否定,应该鼓励他们谈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观点,不要限制学生思想。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小结,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有所收获。
3、提问形式要有趣味性。
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
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4、面向全体,因人施问,注意区分度。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提问要让全体学生思考,都有话说,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难易有别。
问,要让优生感到兴趣,引发钻研的激情;让差生找到取得成功的途径,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引导答问中,应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
有效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朗读,还语文课堂一片琅琅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因此,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使学生爱读。
(1)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2)及时表扬,使学生爱上朗读。
学生最爱戴高帽子,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
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
但表扬时我十分讲究技巧,读得好时,我会很夸张地说“读得太好了!”“你太厉害了!”“真好听,老师还想听。
”“你怎么能读得这么好呢?”;读得一般时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我就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
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2、指导读法,使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我的做法是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停顿,能流利朗读课文,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1)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我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会学生学会断句。
(2)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
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到根据主人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
我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情感朗读。
我要求学生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等。
遇到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主人翁的情感,感悟其思想的的内涵。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都是诗。
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
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交流。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我们在交给学生“鱼”的同时,别忘了指导学生潜修“渔艺”。
四、课后反思至关重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手段。
通过反思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
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不断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