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和谐美
发表时间:2013-09-28T09:33:56.34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6期(下)供稿作者:杨静
[导读] “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
杨静
(古蔺县蔺阳中学古蔺 646500)
“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
在和谐的气氛里,人人如在夏日里饮过甘露醴泉,全身心轻松舒畅,神清气爽,在心里上透视:美的感受越深,内心越快乐,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
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一切目标皆有可能。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好还是坏,对别人的赞美之声,我方听起来那声音都是悦耳的。
逆耳之言又当别论:关系疏远,轻则当作耳边风、无形无迹,重则记恨于心,形成矛盾对立面;关系亲近呢,批评之辞我们会把它当作苦口良药,萌生内疚之心,做出自省的举动。
有人说:“关系大于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教学实践里我感悟到:这的确称得上是精妙之言、智慧之语。
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单位,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
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
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的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显而易见,这种和谐的环境因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和谐。
支持课堂的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学习默契,“而非单向的教师权威。
”其中,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鲁迅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
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
在这同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
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
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
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和谐便于冲破束缚与羁绊、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素质教育呼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旧的传统“语文学”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消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
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
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
和谐相处,平等交往。
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
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境界。
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1)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
(2)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
(3)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4)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
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
”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难求其真谛。
这样才是“真语文”。
“和谐”与“合作”,这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美的精神。
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载道”。
“和谐”正闪耀着语文理性的光芒。
三、和谐利于取舍课内及课外、优化知识结构、深化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
这是唯心思想,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就涉及到了老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问题,教材合理取舍的问题,内容轻重的权衡问题,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的问题。
关系结构的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
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关键。
语文学科的知识重复性大,缺少逻辑推理,每一篇课文都牵涉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
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定重点、讲难点。
有必要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通过文化经典阅读扩大知识面,以求增加文化积累。
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无非是兴趣、积累、诵读、感悟的逐步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和谐阅读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
信息传输极速的今天,课外阅读日益被重视。
和谐阅读的习惯可持续发展。
“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生活审美能力的提升,学会和谐阅读就是要学会和谐生活。
富有和谐美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和谐成长、和谐生活的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