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ppt课件
4.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
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国防保护和治理污染。
二.国家介入经济领域(好政府的标准发生变化) (一)生产的社会化与“市场失灵” 1.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市场被控制,价值规 律被扭曲。 2.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3.社会问题更为严重。
(二)国家对经济的协调
(一)经济法与民法
1、区别 (1)调整的社会关系性质不同 (2)基本任务和主旨不同 (3)法律调整方式不同 2、联系 (1)都以市场经济为作用对象 (2)在调整对象方面存在密切 联系
(二)经济法与商法
1、商法的源头 2、商法立法例 1881《瑞士债务法》首采 民商合一,意、荷、民国 法(1807,折中主义) 德(1897,主观主义) 美《统一商法典》 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个人
(诸法合一、结构分化、高度整合)
第二节 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及概念
一.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过程
(一)与战争、战备特殊的经济政治需要相联而生 的早期经济法(日本的政商,纳粹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四年计
划)
(二)与克服经济危机、恢复经济为立法目标的经 济法的产生
(三)与复兴经济为目标的现代经济法(石油危机) (四)八十年代后的经济法(国家计划与研发投入)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矫枉过正:战时共产主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
1、区别 (1)行政法涉及政治、治安、文教卫生等非 经济领域,而经济法只调整经济领域的社会 关系 (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 协调主体和协调受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 人和其他行政法主体 (3)调整方法的区别是重要标志 (4)产生原因不同 2、联系 (1)“公”的性质强烈,国家为一方主体 (2)作用发挥是互相依存的
义,义务劳动,实物分配,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哈默)
二.经济法概念的争议及主要观点
(一)国外学者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讨论 (二)中国经济法诸论: “全的观点”:主张经济法调整全部、一切经济关系 “大的观点”:典型学说是“纵横统一说” “无的观点”:学科经济法论、集成论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 的专业分支。 总评: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
1.国家对经济的消极放任阶段
2.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管理
(有形之手的出现:如1911年拆分美孚;罗斯福新政)
3.现代国家对经济的协调管理阶段(不咬人的狗)
(建立IMF和世行;积极的计划: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 波音、麦道合并;淡马锡控股。财政补贴和研发投入等)
三.其他对经济法产生有影响的因素
(一)国家职能变化引起的法律体系的演变
经济法课程
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经济法的 地位和特征 第三章 经济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体系 第四章 经济法主体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二节 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及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时代。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人性自由,看不见的手, 自由放任。“守夜者”或“夜警”,国防、司法和公共 设施。
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第二章 经济法的地位和特征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第二节 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及与其他 法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一.公私交叉
“公法私法化”、
公法、私法
“私法公法化”
专门的立法(经济法)
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二.“第三法域论”: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和个 人以外的以“社会”为本源的法律关系
(一)市场监管法(国家强制法)
(二)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经济参与法)
(三)国家宏观调控法(国家经济促导法)
第二节 经济法各部分的地位
一.关于经济法构成部分的不同观点
二.经济法各部分的关系
3.外部性: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 经济学》中重点阐释。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又称 为外部经济,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 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 价。如灯塔。负外部性又称为外部不经济,这是指某 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损,而 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并不为此承担成本。如排污。
第三章 经济法体系及经济法各 部分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律体系
第二节 经济法各部分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律体系
由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不同于调 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经济法学体系和经济 立法体系。Leabharlann 一.“国家之手”的三种基本动作
(一)强制;(二)参与;(三)促导
二.经济法的三个基本构成
一.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的功能和缺陷 市场的功能: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市场进入障碍;即先入者的优势或顶端优势 二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如住房建设 三是市场机制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如电厂建设
(二)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市场势力:就是在一段时间内能控制市场的力量。 如成品油销售市场和对民营快递的歧视。 2.信息不对称(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 洛夫):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 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 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 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在各种交易 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典型体现 是劣币驱逐良币(如造币和盗版)和逆向选择(如保 险)。
三.属于公法:经济法并没有独立于公法私法 之外,传统分类应为公法
第二节 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及与其 他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理念源于古希腊文,指见到的东西,即形象。现指思 想、观念、信念等。法的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法的宗 旨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观念。
(一)追求实质公平(市场主体力量不均衡) (二)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如维护竞争) (三)适度合理干预(两“手”配合) 二.经济法与其它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 (二)经济法与商法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