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速(PVC)基础知识_孙洪昌_20190310

室速(PVC)基础知识_孙洪昌_20190310

室性心动过速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室速的分型和发病机制
特发性室速
器质性室速
•室速的诊断和标测
复习:心室解剖和心脏电传导
室速的分型和发病机制
室速:是指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室速的分类
•常用分类
•特发性室速
•器质性室速(伴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临床症状分类
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心脏电生理特征
非持续性室速(单形/多形)持续性室速(单形/多形)
束支折返型室扑/室颤
特发性室速特点
•正常的心脏结构
•3种类型
流出道室速(80%)
左室分支型室速(15%)
其他(5%)
•发病机制
右室/左室流出道: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
左室束支型:折返或触发活动
•没有生命危险(EF值正常)
右室
特发性室速
左后分支
左前分支
左室
束支型右室流出道RVOT
非持续性VT 持续性VT
80%
15%5% 来自其它部位
特发性室速----分类
左室流出道LOVT
流出道室速特点
•占特发性室速80%
•流出道室速大多来自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窦
•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 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右室流出道来源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多为自律性增高
•多为自发发作
•易受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的影响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易诱发
•电生理刺激不易诱发
•Burst刺激通过升高体内儿茶酚胺水平诱发室速,但不能持续
右室流出道室早心电图特点
•起源于上部,Ⅱ、Ⅲ、aVF的
QRS主波向上
•RVOT:肺动脉瓣下
右室来源:V1(-),V6(+),LBBB样心电图
室早定位
•左室分支型室速大约占特发性室速15%•属于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
•分3种类型
•左后分支型(常见)
•左前分支型(不常见)
•高位间隔分支型(少见)
•发病机制为折返或触发活动
•多为自发发作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发
•电生理刺激可能诱发也可能不能诱发
•Burst刺激可通过升高内在儿茶酚胺的水平诱发室速,但不持续•可能可以拖带
器质性室速
器质性室速的特点
•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冠心病
•瘢痕相关的
•多见于左室
•90%可以通过电生理刺激诱发
•发作时有生命威胁(猝死)
•在二维下很难标测和消融
•需要借助三维标测系统:CARTO
适当的早搏正常传导
折返
•与心梗后疤痕相关的室速
•围绕疤痕的折返
•折返环可大可小,可以扩展到疤痕外几厘米,也可以围绕疤痕的小区域
LV
Scar
Scar
Thank Y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