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康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一、引述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作“合理内核”。

然而,辩证法毕竟是从属于方法论的。

光凭方法论,马克思是无法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于是,人们又引入了所谓“基本内核”,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

这样一来,一个叙述马克思哲学思想来源的“神话”也由此而诞生了,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

经过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不断的修正、提炼和概括,上述神话已经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结论,甚至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辩证法的载体并不取自费尔巴哈,而是取自康德,马克思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剥离出“实践”概念,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受制于物质生产关系的,因而需要通过革命改变这种关系。

其实,不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来自康德, 而且他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概念也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秘密的揭示。

尽管马克思哲学在其方法论上更多地受益于黑格尔,但从本体论上看,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实践、自由、社会生产关系等,却更多地受惠于康德。

康德才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二、康德对马克思影响的方式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能靠任意引用几段言论来证明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视角的问题。

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对康德本体论的继承与批判在本体论意义上,康德与马克思哲学都不是以否定或确立某种永恒的实在为目标,而是始终将人的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追求、理想等为核心。

马克思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人的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这一点同康德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自由概念囚禁在认识论的范围内, 完全撇开其根本性的、本体论的维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错误理解。

这种失误表明,人们通常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

事实上,只有认真地阅读并消化康德。

才能从对马克思的误解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本体论主要关切的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问题。

各种本体论的深层意蕴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人之生存的超越性和终极关怀密切相关。

在西方哲学的演变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一是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二是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康德一样把人类的宗教、神的观念同道德完善联系在一起。

在那时的马克思看来人性本身的弱点决定了人与基督一致的必要。

他在中学的作文中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即使他达到了最高度的文明。

即使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尽管有了这一切,它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

它无论关于自己,或者关于神,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

无论它的道义或者道德,任何时候也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

甚至它的德行, 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向往, 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这一点与康德对人类知识范围限定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

马克思对康德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做了这样的批判:德康所举的例子(现实中的100塔勒的银元与观念的100塔勒的银元之间的区别)反而会加强本体论的证明,真正的塔勒与想像中的众神具有同样的存在。

因为人的所有想像都出于人的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

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

真正的证明必须倒过来说:因为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

因为无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

因为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

自我意识作为世界的最后根基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重要特征,甚至代替了原来神的位置。

在马克思此后的思想发展中,他一方面同康德一样把人当作目的,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另一方面马克思已逐渐地摆脱了这种抽象、静态、被动的认识方式,他把人的主体性的自由解放与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 与生产力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与对整个现实世界的改造活动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最终确立, 已经看不到任何一种至上观念最后的悬设,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哲学既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批判。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没有了。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进程不存在表现为绝对精神、绝对物质、绝对神性、绝对理性等超人的实体或本体。

人的生存活动和生活世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展开和生成的,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基础,是人的存在活动的展开,是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开放的过程。

一句话,在人类理性的界限上,马克思强调客观性、现实并不是简单的、与主体无关的东西,它必须诉诸于现实实践的历史性理解,这一点马克思更接近于康德的在知识与物自体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黑格尔。

(二)、他们哲学思想的共同思想主题是探讨人是什么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包括他晚年的人类学笔记都与康德哲学的主题“人是什么”(康德.逻辑学讲义)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二位思想家都有一个宗教批判的切入点。

对于康德来说,他提出了一个在他的时代被基督教会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思想,即宗教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康德哲学的基本命题(如人为自然立法、道德是自由自律 )都给予人的主体性以崇高的地位。

康德要求恢复人的独立和自由,他看到人本身尊严和权利的伟大意义,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哲学的根基,不需要实证化的宗教形式。

对于此,席勒说道:关于终归要死人的至今尚未有谁比康德说了更为崇高的话,这也是他的全部哲学的内容:自我规定这个伟大思想照耀着我们,它反映在我们称之为美的自然现象之中。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尽管如此,在现象、经验世界之外,康德仍然为宗教保留了位置。

因此,康德不仅没有杀死上帝,而且在复活上帝。

对此,文德尔班准确地说道:他恢复被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剥夺了的真正的宗教动机的应有地位。

而所谓真正的宗教动机,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的上帝王国(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下卷)。

但是, 康德没有对他哲学的根本问题(人是什么)给出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功绩更多地表现在提出问题,表现出明确自觉地提出人的主体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合理答案和这场哲学革命的真实成果,则要在他身后寻找。

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使康德的问题结出了真正的果实。

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确立自己的哲学,通过参加现实的斗争,对市民社会、对现实的人有了深入具体了解之后,马克思从宗教的异化过渡到劳动异化的角度来认识人、谈论人: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三)、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与康德的密切联系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与康德有着密切联系,最能反映这种批判精神的是对渗透于一切意识形态之中的抽象观念进行批判。

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都是以蔑视一切权威的革命、怀疑、颠覆、否定为核心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

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

宗教由于其神圣,法律由于其尊严,似能避免批判。

但宗教法律亦正以此引致疑难而不能得诚实之尊敬,盖理性唯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诚实之尊敬。

这一点,马克思比之康德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他的批判达到空前的极致。

在他眼中,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定决裂。

同时,也像康德一样,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也都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

又如,马克思开始社会分析时,曾以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用语来表述其研究课题。

我们看到,康德处于一个以理性为法则去判断一切的启蒙运动时代,但康德比起其他启蒙思想家更为深刻。

原因就在于,在康德那里, 批判精神更加深沉地表现为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 即理性对自己的含义、本质、范围和界限,对自己的不同维度(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解析。

在康德之后批判成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科学领域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词, 正如恩格斯说: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

这些都可能对马克思产生深刻影响。

而所有这一切又不得不使人联系到康德对西方文明的重要根基的基督教的反思批判。

(四)、康德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途径换句话说,马克思对康德继承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应该是多方面、多线索的,以下所列举的康德对马克思影响的几种途径也一定不会是全面的。

一是通过马克思的父亲、老师等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追溯产生这一影响的根源, 毫无疑问地会找到马克思生活的环境, 尤其是马克思的父亲对宗教的态度,而马克思父亲希舍尔马克思,是康德的崇拜者。

另外,马克思特利尔中学讲授宗教课的老师约瑟夫库珀牧师, 对伦理道德问题特别感兴趣,他受到康德的巨大影响。

二是通过费尔巴哈表现出来。

不难发现: 康德、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对宗教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

相同之处表现为: 三个思想家已经开始从现实(康德的道德、费尔巴哈的人、马克思的社会)为宗教寻求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 康德对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与递进关系也是明显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是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也正是如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才可能会在哲学史上表现出巨大的革命性与震撼力。

探求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根源诉诸于心理学的时候,康德的影响会清晰地浮现出来理性无法对上帝存在提供确切的保证。

如果我们把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认为是以康德对上帝在现象、经验世界的否定为前提。

那么,马克思宗教批判是康德宗教批判的继承发展亦是顺理成章的。

从这一点出发,近代哲学从培根、笛卡尔、康德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世俗化道路是清楚、明朗的,它使得我们再一次想起了阿尔都塞关于康德对马克思的影响超过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之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哗众取宠。

最后,通过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折射出来。

康德对人在宇宙中的世俗地位的肯定和对传统桎梏的批判,弘扬人的尊严、伟大,将宗教置于道德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马克思把宗教批判与现实紧密相连,反对人的异化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与超越内涵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宗教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