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专题8 李清照词
教学难点:
一、李清照作为女词人在宋词史上的贡献
二、对于“易安体”的理解
讲授时间:
4学时
《论词绝句》为教学引入:
纯情女子说纯情,心上眉间最分明。
国破家亡非恶梦,双溪舟楫不堪撑。
——王强作
教学内容: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一、讲易安词前,要先知如下几端:
1.清照本才女,而其气度不让须眉。2.清照主“词别一家”。
(3)叶嘉莹,《唐宋名家论稿》、《古典诗词讲演集》、《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二、掌握李清照三种不同类型的词作风格及特点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说者略有二端,其一是,这词本是写清照与明诚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不是什么好心情。而上片则连用“红藕”“玉簟”“兰舟”“锦书”等好词儿,这是以好词儿写坏心情之法,可是词儿再好也压不住坏心情,唯其如此,就更见出那别情之不堪。其二是,下片之“此情”三句由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化出,而更胜一筹。眉间心上,初歇又至,斩也不断,理也还乱,写离愁之不能尽绝。“才下”“又上”,中间几无稍息,极言思之切也;而由眉入心,又言思之深也。下片都是平常语,却有多少不平常!
后人多称许此词用叠字用得奇,开始就连下十四个叠字,真是不简单!修辞立其诚,那十四个叠字是心里流出来的血,是眼中流出来的泪,所以才是绝唱,后人岂能仿得?仿得其叠字,又岂能仿得其心曲?能如此敢连下数重叠字,可见她的任纵;而此数重叠字让人读来如苦风扑面,冷雨浇心,则看出她的真纯。“乍暖还寒”,是说忽冷忽热,这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最难将息”,是说身体与心理皆无安定感。过去只是离愁困扰着她的时候,酒还可以帮助她抵御,可如今这酒也没有了力量。正伤心处,北雁南来,却带不得一丝家园消息。再看看眼前黄花堆满地,这个“堆积”用得真好。“堆积”有倚委在一起的意思,憔悴败萎再也打不起精神,是一种完全的破坏,有一种难言的悲苦。这是写花,更是写人。下面若干句,就是写她在漫漫的精神之长夜里挣扎。这不是一个“愁”字就可以说得清楚的。这是一种“大悲境”,涵容着古今一切的悲苦,担荷着人类一切的苦难。所以此词与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感动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
后人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艺蘅馆词选》乙卷)遍览《漱玉集》,确无此等云差雨使、腾天御神的词章,这就给我们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即一,为什么竟有这样一首与集中风格迥异的词呢?第二,我们说她这首词是“一种生命的追问”,那么她是何由而起的这种追问呢?我们由后往前说,先说第二个问题。我们说她在“追问”,是从末三句看,所谓“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传说在渤海中,那是神仙所居之处,而且那里有长生不老药。《史记·封禅书》上说,那个地方,“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用“三山”这个典,就有追寻的意思在。追寻也好,追问也好,总是因为不甘心。清照属于那类不甘落他人后的人,你看她就能作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来。她这个人,喜欢“赌博”一类的游戏,不是为赌钱,而是要争高低,博输赢。她在其《打马图序》中有明白的陈述:“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多寡未尝不进(是说她每赌必胜)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博”者,都是争“先”恐“后”,喜“赢”恶“输”,一般都是不甘心才博,可是博了就更不甘心,无论输、赢、先、后,越博就越爱博。清照的爱博,就是这种“不甘心”的反映,不甘心就要追问,“博”也是一种追问。追问什么呢?就是追问生命的价值。我们前面说过,她和李后主都是那种以生命去填词的,人类的爱以及一切的情感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它的终极的意义是什么?她钦佩“不肯过江东”之项羽那样的英雄气度,和“至死薄殷周”之嵇康那样的独立人格。她的精神上的那种需要,绝非只是与夫君析鉴古物、自己度曲填词这些事可以满足得了的。思项羽,慕嵇康,这还算是一种有形的追求;而我以为清照更有一种无形的追求,那就是一种精神的大乐境与一种生命的无穷境。你看她写的是“梦魂归帝所”,那“帝所”自是天帝所居,我们读《史记》的《扁鹊传》和《赵世家》,就能看到秦穆公和赵简子都说过“我之帝所甚乐”的话,那是一种“大乐境”,“大自在境”。我们也知道,所谓“三山”,那里有仙人和不老药,这里面自然也有着某种暗示,暗示着对生命之无穷的需要。这倒并非追求不死,而是老子所说的那种保有着“死而不亡”的“长久”的活力。这是一种生命的“无穷境”,是一种“道境”。清照还有一首《晓梦》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的这种志意与追寻。她在这首诗里写她梦见了仙人安期生和萼绿华,传说安期生一千岁,萼绿华九百岁,清照就在梦里同他们谈话,同他们吃茶,她说:“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她说:“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她醒来后,“心知不可见”,可是却“念念犹咨嗟”。你看这里面不是有着一种对生命之无穷的追寻吗?她的精神的需要真是太大了,几乎没有办法满足。倒是在博戏里她可以得到一种替代的追寻的满足,可是那也不过是一种没有终极结果的暂时的宣泄后的通畅而已。这种追寻常常把她带到梦里,幻里,溢到词里,就有了上面那首《渔家傲》。为什么在《漱玉集》中仅有此一首这类的词呢?这可能与她那个“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有关系,同时大概她也不太愿意把这种精神的苦闷与生命的追问过多地显露在文字之中,因为这种东西在那个时代也确实颇难见容于闺帏。
3.清照词独树一帜,芬馨之中而见神骏。4、其词早期灵秀,晚岁词人;
②有高超之境界;
③富创辟之才能。
二、易安词可看三类:
一类是早期那些闺阁生活与离情别绪之叙写的词,此只看即懂的,如《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笛》等。
《一剪梅》
第二类是比较特殊的,有高超之境界者,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颇类游仙体,却绝不可做游仙诗读。这里写的是一个梦,是一种精神的游历,一种生命的追问。“天接”二句,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一种幻象世界,故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句接着。梦幻之来是因为志意不得抒发、愿望不得实现之压抑的结果,压抑愈重,则腾越之力也愈大。现实界无处言说,则扶摇直上九重去与天帝对话。“闻天语”二句,明天帝所问,用“殷勤”二字,有一种平等感稳馨感。下片“我报”二句,是一种苦苦求索的诉说和一种不甘现状的表白,这也足见作者情感志意上的受压抑之剧。她向天帝诉说着她的渴望、她的向往和她的苦痛,她在寻找出路。“九万里风鹏正举”,用《庄子·逍遥游》之意,写其欲摆脱苦痛、挣开羁绊,她呼唤风不要停住,她要乘长风直向那象征自由乐土的仙岛去了。李清照以数十字之小词,将屈原诗之情思志意融纳其间,以汹涌磅礴之气,吸风饮露之致,更写出一个追求自由不甘寂寞者的情怀。能及此境界者,有宋以来,罕见其人。
再看她一首小令《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李清照避居金华时作的,当时她已五十三岁了。此词写着一种极端绝望之心绪。“风住尘香花已尽”,狂风稍住,花已零落殆尽,此非只是一种物象之描写,更是心绪之描写。国破家亡,好时光已被雨打风吹去,故心绪极坏。“日晚倦梳头”,仍是写心绪之恶,此虽与温庭筠《菩萨蛮》之“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魏夫人《江城子》之“别郎容易见郎难,几千般,懒临鸾”以及清照自己《凤凰台上忆吹箫》之“起来慵自梳头”是同一笔法,但那些只是写生离之小愁,而这里是写家国之恨,是写死别之悲,其深浅是自有区别的。三四两句,直写“物是人非”,国家罹难,夫君长逝,和平的日子、恩爱的生活都没有了,过去的愁中是“欲说还休”,是不愿说,不是不能说;现在就是想说也说不出了,语言化作泪水,无声而更悲于有声。下片宕开一笔,听说双溪(金华的风景区)那个地方仍有很好的春意,自然不似眼前的零落破败,所以她有了泛舟双溪之想,她是想去寻找一点慰藉。此时她或许也想借游览以缓解苦痛。可是这打算旋即被打消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这“愁”是怎么也消不去的了。这“愁”有了重量,是一种新的写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后来《西厢记》里写别愁是“大小车儿载也载不起”当是从李清照这里化过去的。双溪春固好,但那不属于她,国之破,家之亡,把她的春天已经彻底地带走了,借用她的话说就是“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了。清照就是在这种没有春天的凄凉悲苦之中客死异乡了。她的晚年之作,让人知道了什么叫大苦深悲。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最脍炙人口,竟引人为这首编了一段故事,是清照以此词寄与夫君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能及,可又不服气,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者三天三夜,作了五十首《醉花阴》,把清照所作混如其中,让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玩味再三,是:“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见《琅环记》)这词确实好,所以这编的故事也就让人信,人们也愿意信其有,视为词林之佳话。此词之妙全在“人比黄花瘦”一句,与秦少游《水龙吟》中“天还知道,和天也瘦”之句,俱称于词林。“瘦”字,不在写身,而在写心,写伤别也,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说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上片“半夜凉初透”,写身凉,下片“人比黄花瘦”,写心凉也,亦如《一剪梅》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品课程
唐
宋
词
鉴
赏
教
案
授课教师:王强教授
二零零七年三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唐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