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兰州段桥梁建筑

黄河兰州段桥梁建筑

[键入文档标题][键入文档副标题]2013年4月14日摘要:黄河兰州段桥梁数量大、种类多、结构形式多样、外观自然优美,是兰州黄河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其本身具有诸多元素可被套用在建筑设计中。

同时,每一座桥梁,也因其种种特质,影响着兰州市民的行为、文化,是兰州特有的桥梁文化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兰州桥梁;桥梁;中山桥;桥文化引言兰州作为一座河谷城市以黄河穿城而过闻名全国,在她享受着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要解决两岸居民交通的难题。

研究兰州的桥梁及其发展脉络,可以加深对兰州城市文化的理解,提升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认识,了解人们水上交通的变迁,了解更多有关建筑结构的知识,对我们学习建筑学的意义是巨大的。

兰州黄河上的桥梁,因黄河水流湍急、河道较宽,较南方的跨河桥梁起步稍晚,但每座桥梁资料翔实,现存实物的很多,可以进行直观的研究。

然而,鲜有从城市文化出发,结合兰州桥梁的建筑学意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

1兰州桥梁建筑现状1.1现存桥梁截止2013年4月,黄河兰州段存留有东岗铁路黄河大桥、天水路黄河大桥、兰州雁滩黄河大桥、城关黄河大桥、中立桥(现已拆除,并在原址上建立中心滩黄河大桥)、中山桥、小西湖黄河大桥、七里河黄河大桥、银滩黄河大桥、西沙黄河大桥十座桥梁。

1.2桥梁类型1.3 桥梁介绍1.3.1东岗铁路黄河大桥东岗铁路黄河桥为3孔53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全长221.9m,设计载重中-26级,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

该桥拱轴采用恒载压力线。

拱肋为两片工字形截面,拱上结构由刚架与桥面板组成。

拱肋、刚架及桥面板均为30号钢筋混凝土,桥台为石砌,混凝土块镶面。

1956年建成,是连接包兰铁路线的重要桥梁。

1.3.2天水路黄河大桥桥梁位于兰州火车站前的天水北路,是连接兰州市区与国道312线的重要桥梁,也是通向兰州机场的主要出口。

桥梁于1999年3月开工建设,2002年通车使用,由中铁一局负责承建。

桥梁结构形式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上部结构为连续箱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柔性敦,钻孔灌注桩承台基础。

桥梁施工时在敦顶浇注箱梁0#、1#节段,再利用挂蓝悬臂浇注,形成“T”构,最后两个“T”构合龙,通过张拉形成连续刚构。

1.3.3兰州雁滩黄河大桥兰州雁滩黄河大桥享有兰州黄河“第一彩虹桥”的美誉,全长816米,桥型为三跨连续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桥面宽31米,西引桥长75米,东引桥长440米,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主桥、引桥、引道、辅道、雨水、照明等组成。

该工程结构新颖,技术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型跨度最大的连续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已被列入兰州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的建成对完善兰州市路网结构、改善交通拥挤以及发展沿黄河两岸经济,方便市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雁滩黄河大桥西起盐场路与北滨河路交叉路口,东接雁滩605#路与602#路的交叉口,全长791米,由主桥和引桥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主桥长301米。

桥梁下部工程已全部完成。

在绵延700多来的桥基上,粗细不一的墩柱林立其上,大的直径达3.5米,5人难以合抱,小的直径也有1.5米。

据介绍,该桥大小墩柱有180多个。

1.3.4城关黄河大桥城关黄河大桥始建于1975年,1979年投入使用,桥长304.1米,是当时兰州城市建设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1.3.5中立桥中立桥是悬索桥,桥周围的景观很好,不过此桥是个断头桥,并未通车,也是兰州一大“奇”观。

由于设计及质量问题,于2010年6月初拆除。

1.3.6 中山桥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

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

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

军管会组织了300多人星夜抢修。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

现在兰州市的桥梁已达十余座,使自西固达川入境从榆中与白银交界的乌金峡出境,在兰州境内全长152公里的黄河成为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1.3.7 小西湖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采用矮塔斜拉结构,是兰州市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座互通式立交桥。

造型独特的设计是我国第二座预应力混凝土塔单索部分斜拉桥,桥宽27.5米双向四车道,为兰州黄河两岸的交通提供了方便。

1.3.8 七里河黄河大桥该桥位于兰州市七里河,是连接安宁区和七里河区的重要桥梁。

桥梁建造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11月,投资540万元,由铁道部第一设计院设计,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修建。

上部结构为7跨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挂梁结构,跨径为30M+5*40M+30M,全长276.12M,桥面总宽1840M,车行道12M,人行道各为3.2M;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

是当时国内新建的黄河上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

1.3.9 银滩黄河大桥兰州银滩大桥北起安宁营门滩,南至七里河马滩,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斜拉式大桥。

兰州银滩大桥全长1 391.41米,桥面宽25.5米,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构成,由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施工,于1997年3月15日开始修建,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车。

1.3.10 西沙黄河大桥位于西固区钟家河,南连环形路,北接安宁区和中川机场公路,修建于1971年,是连接西固区和安宁区的一座重要桥梁,也是西固区通往中川机场的主要通道。

2分析与探讨2.1 桥梁功能桥梁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其他功能的桥梁,如:东岗铁路黄河大桥的功能是使火车通行,还有一部分桥梁是以架设管道运输为目的的,但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就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功能而言,桥梁对城市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城市克服了河流的阻断,将两岸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2桥梁结构桥梁建筑对于跨度的需求比建筑更为迫切,因此,桥梁的结构形式,对建筑的结构是有指导意义的。

建筑中,需要解决的大跨度、大悬挑以及异性结构,都可以从桥梁建筑中找到答案。

仅黄河兰州段的10座桥梁中,桥梁的结构形式就达到了9种,每种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点。

2.2.1斜拉桥银滩黄河大桥为斜拉桥,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

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

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

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斜拉桥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2.2.2预应力混凝土桥天水路黄河大桥为预应力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以来不断取得巨大发展,主跨90米,在中、小跨度范围内现已占绝对优势,在大跨度范围内它正在同钢桥展开激烈竞争。

它是主要承重结构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

2.2.3悬索桥曾经的中立桥为悬索桥,悬索桥又名吊桥(suspension bridge)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

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活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并具有用料省、自重轻的特点,因此悬索桥在各种体系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跨径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

2.3桥梁位置兰州桥梁的分布状况与城市片区的繁华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特点是主城区密集,郊区稀疏。

城区内,相邻两桥的间隔在1500米到2000米之间,郊区则大于2500米。

2.4 文化意义自古以来,黄河就阻断了兰州南北乃至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直至明洪武8年,卫国公邓愈在城西10里修镇远浮桥,终结了过黄河只能靠摆渡的历史。

1907年7月,兰州黄河铁桥(现中山桥)竣工,黄河才有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1958年,七里河黄河大桥竣工,直接促进了安宁区的发展。

对于多数兰州市民,每日上下班过一座桥已经超出了单纯交通意义的范畴,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一种城市的归属感。

3 结语黄河兰州段桥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人揭示着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每一座桥,除去它的使用价值外,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不可估量,因此,桥梁建筑的保护,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维持其功能的层面上,更应该关注人文方面的内容,比如2010年中山桥整体抬高、中立桥事件,都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应只顾眼前利益,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兰州市志•市政建设志》兰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1997.9 p132-p1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