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第二轮复习难点一: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考试题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难点。
翻译题所占的分数多在8——10分之间,题量在2——3个小题。
分值比较大;而实际得分的情况并不理想,一般在60%左右,甚至更低。
原因固然与理解能力他关,但与做题的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
如何搞好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提高得分率,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
那么,翻译是有哪些使用的技巧和对策呢?一、尽量领会试卷的考核意图。
作为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人刻意挑选出来的,其中包含有若干个考查的点:关键的词语,活用的现象,特殊的句式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进而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
这些“点”就体现了考查的价值,如果在下笔之前,能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对我们的翻译是很有帮助的。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广列传》)画线的句子比较短,从字面看,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可仍有一批考生就是不会翻译,许多考生是这样翻译的:“这是李将军说的吗?”其实,这道翻译题考查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句式——宾语前置,一个表推测的语气词“其”。
正确的翻译是: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再如2007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题: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画线的句子中,“利”“幸”“期”“敝”是关键词。
其中,“利”是意动用法,“敝”是使动用法。
命题意图非常明确。
我们把这几个关键的词语翻译准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翻译出来了。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一些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般遵循“信”“达”“雅”三字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于原意,做到翻译准确;“达”就是通顺完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范;“雅”就是译文优美,是在“信”“达”基础上的更高要求。
当然,就高考阅卷的实际情况而言,能做到“信”和“达”就够了,并不强调“雅”。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在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去下工夫。
过程要注重词语的“对译”,结果要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1、过程注重词语的“对译”。
任何一个句子,我们最初感受的是它的大意,但作为高考考查的翻译,只是把大意写出来还不够,因为阅卷时是遵循采点给分的原则,大意的分数只占整个分数的小部分,如翻译一个句子总共是5分,大意一般是1——2分,关键的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句式特点没有体现出来,都是要扣分的。
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原文中的字词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
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让对应翻译的做法逐渐形成作题时一种规范的意识,即使是再简单的句子也应是如此操作。
我们以2004年湖北高考题中的一个文言句子的翻译为例,作具体的说明: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张)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资治通鉴•唐纪》)要求翻译画线的句子。
有一考生是这样翻译的:不要巴结坏人诬陷好人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
把“邪”翻译成“坏人”,“正”翻译成“好人”,这是一种意译,大意不为错。
但这样翻译不够准确,也有遗漏,“免”字就没有翻译出来。
如果用对译法,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不(不)可(能够,可以)党(阿附)邪(邪恶)陷(诬陷)正(正直)以(来)求(求得)苟(苟且)免(免罪)。
2、结果体现意思的完整、语句的通顺。
一个句子用对译法翻译后还不算最后的完成,第二步还要对译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语句通顺,意思完整。
如果有省略的内容,必要的要加以补充;颠倒的语序,要作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虚词所体现的语气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在译文中体现现出来。
以上句为例,对译后的结果是:不可以阿附邪恶诬陷正直来求得苟且免罪。
这里,“邪”“正”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邪恶的人”“正直的人”,所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不可以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来求得苟且免罪。
本句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对译时,没有漏掉,但为了使句子特点(表目的关系)更明显,可以加上“用……手段”等词语,最后的答案是:“不可以(用)阿附邪恶(的人)诬陷正直(的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苟且免罪”。
遵循这样的步骤,可以降低翻译的“难度”,避免翻译不准、意思不全等问题。
三、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估。
对于翻译的句子,不是所以的词语我们都接触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遇到这样的词语我们不必惊慌,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合理的猜估。
一是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本句的意思,再根据本句的意思推断出该词的意思。
二是语法推断法。
就是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如同义并列、前后对照等,进行合理的推断。
如:初,淮阳王舅张博从(京)房受学,以女妻房,房与相亲。
博欲令王上书求入朝,得佐助房。
因令房为淮阳王作求朝奏章。
石显微司具知之,以房新近,未敢言。
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
“诖误”一词是我们在课本中没有接触过的生词,如果要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诖误”绝对是一个得分点。
我们可以用语法推断法,凭借三个分句结构相同的特点和“诽谤”“归恶”两词意义相近的提示,断定“诖误”一词的意思同“诽谤”“归恶”两词的意思基本相同。
画线句子的正确意思是“非议时政,诋毁皇上,还损坏诸侯(的名声)”。
四、有效利用课本熟悉的知识背景。
课本是我们三年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能力都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而获得的,高考所考查的能力也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
熟悉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有效利用课本的知识是我们的一条捷径。
如上面所提到的2002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考生如果对课本比较熟悉,就可以从《秋水》一文中得到提示和启发。
《秋水》中有一段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之谓也”与“李将军之谓也”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宾语前置句。
这样,这一道翻译题就非常简单了。
还有上文提到的2007年全国高考题中的翻译句子“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其中“敝”字的意思,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相同的用法,“因人之力而敝之”,两处结构相同,意义也相同。
如果熟悉课本,“敝”字的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五、适当熟悉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
高考阅卷的一些评分细则,对我们的高考备考非常重要,对我们很有具体的帮助。
它是一种导向,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导向;它是一种规范,是我们答题意识的规范。
我们先看一看2007年湖北高考文言文的翻译题: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王士祯《先祖事略》)[评分细则]满分2分,“走”译对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①“走”可译为“跑”、“奔走“等。
②“译出大意”指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
除“走”之外,翻译无明显错误,不影响“大意”得分。
“争”译为“争先”,“争抢着”、“争着”、“争先恐后”等,“异木”译为“奇异树木”、“珍贵木材”、“特殊木材”、“上好的木材”等“报”译为“报告”、“告诉”等均可。
[示例]①忠勤公到达后,彝人争相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珍贵的树木跑去告诉他。
(2分。
符合标准)②忠勤公到了,彝人争着把所知道的好木材报告给他。
(1分。
“走”未译出,扣1分,大意对,得1分)③公子到了那里,彝人争着用大木头来报答公子。
(0分。
“走”未译出,大意不对。
)从上面的评分细则来看,文言句子的翻译既注重关键字词的准确到位,同时也要译出句子的大致意思,操作性非常强。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培养要点意识。
一个句子固然是根据长短或自数的多寡定分值,更是根据考查的点定分值。
如“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这一句,并不是很短,但只有两分,句中只要“走”字有考查的价值,因为考生容易用现在的词义去翻译它,而忽视了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一般来说,如果是4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四个:三个重点词语或句式特点,加上句子的大意。
如果是3分的句子,它的要点必然有三个:二个重点词语或句式,加上句子的大意。
依次类推。
在动手翻译之前,我们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是重要的、是命题人想考查的,有几个得分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翻译的内容符合标准,才能不被扣分。
否则,即使有些词语翻译出来了,也得不到分数,就像示例中的第③句。
难点二: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是对语文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其能力层级为E。
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涉及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题目占到很大比重,而阅卷中又发现得分很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很多考生不明白“表达技巧”的内涵,更不知道如何紧扣得分点组织语言作答。
一、熟悉高考典型试题1.(05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比喻修辞、侧面描写)(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动静结合的描写技巧)2.(0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对比的表现手法)(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景语作结的结构特色)3.(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