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

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

创业三年所目睹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作者:张义力 (COO,应届生求职网)插图:小绿豆(美术编辑,应届生求职网)作为2006年3月从上海交大毕业的机械系研究生,我和另外两个同届的机械系同学于2005年9月合作创办的应届生求职网到现在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

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型企业,应届生求职网的成长不仅印证了大学生创业的艰辛,更见证了中国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我想把创办应届生网三年以来所亲身经历的、所目睹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怪现状”做一个总结,希望这份总结能够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社会力量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度重视及支持。

全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应届生求职网 观点。

我以“奇怪指数”、“新鲜指数”两项指数的综合评分作为这十大“怪现状”的排名依据,各项指数满分为5分,综合评定满分为10分: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奇怪指数新鲜指数综合评定排名顺序第10名保研、直博照样找工作0.5 0.5 1第9名招聘信息,谁的资源? 1.5 0.5 2第8名两届研究生同时就业 1.5 1.5 3第7名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局不断 3 1 4第6名媒体的畸形关注 4 1 5第5名大学生创业——需要更多实在的辅导 4.5 1.5 64 3 7第4名肝胆相照——乙肝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谁来维护?第3名户口,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4.5 3.5 85 4 9第2名招聘企业VS求职学生——企业方的不良行为谁来管?5 5 10第1名校园招聘求职网络服务市场:企业服务模式VS个人服务模式第十名:保研、直博照样找工作!奇怪指数:0.5分新鲜指数:0.5分综合评定:1分在每一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除了找工作、出国的以外,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保研生(直研生)、直博生。

按道理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就可继续深造,也没有短期内找工作的压力,他们应该可以好好享受这毕业前的大学时光。

而现实的就业情况就是学历已经不是成功就业的硬保障,所以相当一部分保研生也会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大学生求职队伍中,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等。

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些人以保研资格作为毕业出路的保底,当最后获得心满意足的工作offer时会选择放弃保研资格,转而参加工作;有些人却是以感受求职气氛、积累面试经验为目的,为以后毕业求职做好准备,就算是最后拿到工作offer也会放弃、选择继续深造。

能够保研、直博的学生一般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相对其他求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项硬性条件、加上有了保底出路后的放松心态,使得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往往能表现得更加自信、放松,从而能够赢得企业的青睐。

而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他们往往是不会主动向企业透露其选择保研的背景,企业大多数是在最后向其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因为其最终选择继续深造而放弃工作offer才得知其保研背景。

而这种现象引发的一种争议就是保研生、直博生的求职行为是否抢占了其他求职学生的就业机会、是否给招聘企业增加招聘成本及风险、是否给招聘企业对该校学生诚信的总体印象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并做好权衡,这是一个难题。

保研生也有求职找工作的需求、权力,不能简单地因为其保研就从制度上剥夺其找工作的权力,但是仅为了积累求职经验而最后放弃工作offer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招聘企业增加了招聘成本及风险,同时也可能使招聘企业对其所在学校的学生诚信印象大打折扣。

对于这个问题,更多应该从相互体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进行交流沟通及教育,如何既能够满足保研生求职经验积累的需求,又能保障其他求职学生的利益,这应该成为大学就业办、社会相关就业部门重点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排名点评:保研生也有求职找工作的权利,但是其求职行为所消耗的就业机会及资源浪费应引起重视,合理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维护大学生诚信及就业环境非常重要。

第九名:招聘信息,谁的资源?奇怪指数:1.5分新鲜指数:0.5分综合评定:2分在现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中,针对大学生的企业招聘信息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才是最根本的信息需求。

对于大多数招聘企业来说,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其校园招聘信息并向其投递简历也一直是企业方面希望达到的招聘效果。

而目前最有效的发布校园招聘信息的渠道就是各个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提供校园招聘服务的招聘网站及求职网站。

对于各个大学来说,就业率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教学质量及教育成果的指标,同时也决定了其以后的招生规模及招生质量,所以如何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率就成了各个大学就业办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大学的就业中心网站的招聘信息只针对本校学生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只有自己学校的学生能浏览到招聘信息,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在本校的BBS网络求职板块不允许学生转载就业中心网站的招聘信息(2005年底上海某高校BBS曾有相应版规)。

对于求职的学生来说,获取招聘信息的需求有时候会迫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包括交换就业网登陆帐号资源等。

国内一些大学的就业中心网站的招聘信息也有全面对外开放的,例如清华大学就业网。

对于提供校园招聘服务的商业性招聘网站、求职网站来说,企业的招聘信息就是网站本身吸引学生注册简历、提高网站访问量和知名度的核心及关键。

没有了招聘信息,对于任何一个招聘网站、求职网站来说都是死路一条。

所以有些招聘网站出于打击竞争对手保护自己的目的,都会在如何防止招聘信息被其他网站所复制上下足功夫。

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就在其招聘信息页面上做了防选择、防拷贝的处理,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屏蔽转载其招聘信息的竞争对手网站,造成一些学生看了招聘信息之后无法复制保存投递简历地址、企业宣讲会日程安排等。

这种未取得企业授权的所谓的打击竞争对手的技术处理行为,实际上是以牺牲网站用户体验为代价,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极不可取的。

招聘信息到底是谁的资源?究竟谁对其有支配权?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多方利益,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招聘信息对应的是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招聘信息封锁绝对不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高网站核心商业竞争力的根本手段。

相反,从促进整个中国大学生就业大环境的角度来说,招聘信息的公开化更有促进意义。

排名点评: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更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招聘信息的共享更能从大局上促进整个中国大学生就业。

第八名:两届研究生同时就业奇怪指数:1.5分新鲜指数:1.5分综合评定:3分研究生扩招及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相应调整,导致了某些处于研究生学制调整中的高校的两年半学制和两年学制的两届研究生同时面临就业压力。

这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们同时找工作倒是一番别致的场景。

对于两年制的研究生来说,第一年刚把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完,第二年就不得不投入到求职找工作的任务之中,哪来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一些高校取消了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学术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小论文的硬性规定,因为一些学术期刊光审稿就至少需要半年,再加上反复修改的周期,要想在毕业之前拿到学术期刊的论文录用函,同时又不耽误找工作,对大多数两年制的研究生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找工作的时候,两年制的研究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短短的学习时间,以什么样的优势来与两年半或者三年学制的师兄师姐竞争?原本读研的目标就是想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其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而由于学制缩短的原因,其研究生应有的学术研究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这往往也成为招聘企业对其学术研究能力及综合素质置疑的一个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紧迫问题。

排名点评:两届研究生同时就业更多体现的是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尴尬,提高大学生在校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中国的教育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第七名: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局不断奇怪指数:3分新鲜指数:1分综合评定:4分2007年1月中旬,应届生求职网与北京《新京报》联合披露了一则冒充国家部委、打着招聘应届生的名义收取报名费的招聘骗局。

骗子经过精心策划,不仅仿照国家相关部门网站的风格设计制作了一个网上报名的网站,更是在某知名社会招聘网站首页打出图片广告,骗取大学生钱财,最终因为被细心的同学发现其诸多疑点,被举报后而被取缔。

这只是众多针对大学生招聘骗局的一则。

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手段、花样也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求职心切,往往成为骗子所利用的对象。

传销、以招聘名义骗财骗色的现象屡有发生。

遏制这种行为,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局,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发布招聘信息的网站,无论是大学就业中心的网站还是社会招聘网站,都需要以一个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仔细审核招聘大学生的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如出现虚假信息应立刻删除并报警,及时将骗子绳之以法。

同时,应通过多方努力,加强对求职大学生识别求职招聘骗术、防范招聘骗子的能力。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创办应届生网的过程中,在应届生网上增补了很多关于求职招聘骗局的介绍以及如何防范、对付招聘骗子等方面的内容,希望以后不再发生大学生求职被骗的现象。

对于针对大学生求职的骗局,更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犯罪分子予以从严、从重处理,从而维护大学生就业环境秩序。

排名点评:对于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子要严厉打击,维护大学生的求职利益不被违法犯罪分子所侵犯。

第六名:媒体的畸形关注奇怪指数:4分新鲜指数:1分综合评定:5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热点问题往往又是各大媒体新闻报道、吸引眼球的最佳素材。

每年到了校园招聘、毕业生求职时节,各大媒体,无论是网站、报纸、电视都会竞相报道当年大学生毕业求职的动向。

但是很多时候媒体更多出于新闻吵作、吸引眼球的目的,报道的方向及取材存在严重问题。

据我观察下来,大多数媒体的常年换汤不换药的报道方向无非是以下两点:(1)某某知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卖猪肉、卖糖葫芦甚至陪聊、招聘会上求职大学生向招聘企业下跪讨工作、毕业生招聘会现场挤破电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应聘搓澡工等所谓的爆炸性新闻。

对于这类报道,媒体往往都冠以“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生”、“陪聊”、“下跪”等字眼,凡是能吸引眼球的词统统用上,抓住这些新闻事件来个连续跟踪报道,只差在最后的结论中给出一句“读书无用论”的结论了。

诚然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所谓反映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怪现象”发生,但是经过媒体夸张变味地宣传,加上常年累月的这样一个基调地报道,除了给老百姓“读书无用论”的结论,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没有一点促进作用。

(2)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这类报道主要表现在指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各种原因,这其中包括求职心态浮躁、好高骛远、不自信,工作表现中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差,且流动性大,继而得出“绝不招聘应届生”、“应届生,我对你非常不满”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