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

托马斯·库恩(T.S.Kuhn)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释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

所谓范式,就是指科学家之间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概念体系。

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学科探讨基础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其实质是一种语言方式。

在同一学科中,可以有若干个对立的范式,绝对客观的科学是没有的。

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各种范式接替的历史,各种范式根据它们接近被观察现象的实质的最大效率而相互接替。

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某一时期形成科学核心的范式永远不会被另一种竞争力更强的新范式所替代。

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一种范式,相对论是一种范式,量子力学又是一种范式。

近年来霍金和彭罗斯(R.enrose)致力于建立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希望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其实质也是用一种新范式来代替另外两种旧范式。

将范式的观念运用于经济学,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着范式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经济学最初的范式是由亚当·斯密(A.mith)建立起来的。

斯密建立起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776年《国富论》发表)。

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

(注:转引自陈冬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斯密将其规定为“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不断进行的恒常努力”。

其实斯密并非只看到个人私利而不重视人类的道德伦理(可以参见其名著《道德情操论》)。

他也是在反复思考了“经济人”和“道德人”后,才确认经济人是更加符合实际的假设,并且更有利于建立经济科学。

2.看不见的手假设斯密认为个人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因此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个人经济自由,而非干涉市场。

3.社会分工假设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天性促进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4.研究对象斯密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经济、政治以至各种上层建筑,而非仅仅是经济领域。

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继承19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经历了一场边际革命,这实际上是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而非范式的革命。

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边际革命的影响,马歇尔(A.Marshall)于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其中运用边际分析研究需求和供给,其核心是均衡价格。

由马歇尔奠定的这一流派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ical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部分地继承了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两者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变得狭窄了。

首先,研究对象范围变小了,新古典经济学脱去了“政治”两个字,将研究对象局限为经济领域。

另外,新古典经济学家们逐渐遗忘了斯密对社会分工的洞见。

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条。

1.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理性人假设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在给定偏好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总是能够使效用达到最大化。

2.市场均衡假设在给定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市场总是能达到均衡(瓦尔拉斯均衡),而此时的资源配置是最优的(帕累托最优)。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是以价格为核心,研究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三、凯恩斯革命——范式的革命从斯密到马歇尔,经济学的范式发生了继承和延续,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是由凯恩斯(J.M.Keynes)来进行的。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市场的力量。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经济学家无法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这个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一场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

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并成功地解释了大萧条。

这一革命以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标志。

凯恩斯理论的范式可以概括为3点。

1.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而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

2.工资刚性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

而在新
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