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谢若龄1,2,吴必虎2(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摘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
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
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
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
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
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 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
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 MacCannell否定了。
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
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 tourist is half a pilgrim,if a pilgrim is half a tourist)。
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
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宗教旅游的定义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
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 rosalindsya@;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之后,在1988年,陈传康等再次发表《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正式深入地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并正确提倡宗教旅游的看法[11]等方面做出讨论。
然而,陈先生却未曾对宗教旅游下任何的定义。
截至目前,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同时被许多学者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保继刚和陈云梅[3]的定义,他们认为宗教旅游是一个客源市场稳定、吸引游客人数众多和重游率高的一种旅游模式。
这个定义是把宗教旅游与其他一般旅游模式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
此后,许多境内学者,包括张滢和王玉春[12]、郑嬗婷等[13]和曹绘嶷[14]皆引用此定义,直至今日仍被广泛认同。
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从不同角度为宗教旅游定义。
比如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明世法[15]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朝觐,也是一个以宗教景观为依托、以宗教文化为内容的宗教活动,同时也兼容非宗教性质的文化观光[16]旅游活动。
更有学者视宗教旅游为推动区域发展,带动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17-18]。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颜亚玉[19]认为,宗教旅游指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活动。
孙天胜[20]表示,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
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宗教旅游不仅仅是封闭的信徒朝觐活动,更是双向开放的旅游活动,即能满足信徒朝圣崇拜的心态,也能达成非信徒(一般游客)观光、求知和游憩的目的[21-23]。
截至2015年3月,通过中国知网对“宗教旅游”和Scopus(包括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对“religion tourism”进行搜索,经筛选后,发现中文文章457条和关键词2028个,而英文文章有292条和关键词588个(表1)。
境内的宗教旅游研究着重于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无论是整体的规划研究或是个别的案例研究,都是以发展旅游资源为主。
2011年之后,虽然宗教旅游的相关研究还是脱不了对宗教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研究的偏好,但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开始对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和游客的需求进行研究,尽管文章数量不多。
相反,英文文献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分布较为平均,涵盖宗教资源、目的地发展、旅游模式、影响研究、旅游移动性研究、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经济、文化、节庆、营销、遗产等研究,还对宗教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出行模式、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研究将从6个研究方向对境内外宗教旅游的文献进行讨论,包括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
2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2.1宗教旅游资源与发展相关研究境内的学者对宗教资源研究,多采用“特征-资源介绍-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策”的模式来阐述。
许多学者发现境内宗教旅游在发展中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宗教被庸俗化、项目遍地开花、盲目上马、项目大部分停留在浅层次开发、内部管理混乱、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关系难理清[24]、营销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景点开发不够[25]、现有景区发展停滞不前[26]、开发资金不足、形式单一、商品没特色、发展思路不明确、宣传不足[27-28]、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商业色彩浓、环境污染严重[29]、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文化资源研究不足、文化资源创新不足[30]、缺乏宗教气氛[31]、景点分散、可进入性低[32]、体验内容雷同、文化特质不突出[33]、重视和保护力度不够[34]、庙大而空、法事不多、气氛不浓[35]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应对的对策/建议,包括保留原真性、与其他资源一起发展[36-37]、发展资源潜力、有针对性的客源市场宣传、丰富内容[38],打造品牌形象、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产品[25]、营造气氛、开发旅游商品、培训导游人员、加强周围旅表1按照年份的文章发表数量分布情况(1981—2015年)Tab.1The distribution of articles published,from1981to2015年份Year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5总计Total number of articles关键词总计Total number of keywords中文文章数量Number ofChinese articles‒41535371612054572028个英文文章数量Number ofEnglish articles81414184392103292588个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2015年的数据截至2015年3月。
游区合作、加强中外宗教交流[39]、明确发展方向、建立保护管理组织、建立完善宗教文化产业集群、强化人才培养[40]、打造商业链[41]、有侧重地开发、进行选择性的组合、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42]、清除售货摊点、不宜建设现代建筑、不宜形成西方园林模式、不宜设建饭馆[43-44]、开发旅游路线[45]、多举办活动[46]、积极扩张产品组合、整合宗教旅游路线、旅游纪念品精品化[47]、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品质、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48]、注重“硬软件”配套的建设[49]等。
然而,境外学者在宗教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则不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比如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宗教场所的监督研究、宗教旅游所带来的地方文化改变的研究、宗教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宗教场所硬件发展的研究等,其中包括:•影响力(influences)研究。
Apostol[50]在对罗马尼亚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研究中,强调宗教、经济和旅游等元素的影响力发挥作用,促使宗教游客不断前往宗教景点观光。
Aremu等[51]则对寺庙壁画(shrine painting)的影响力开展研究,表示壁画除了能美化和装饰寺庙外,还能拉近崇拜者对神明的崇仰之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Saayman等[52]在研究南非举办的年度复活节庆典活动时发现,宗教庆典不但是一个宗教朝圣仪式,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监督研究。
Hosseini和Zainal[53]在对伊朗圣地Mashhad朝圣旅游的研究中表示,监督宗教旅游景点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行为,尤其是在接待大流量朝圣者和游客的季节。
•文化改变和进化研究。
通过对泰国普吉岛的调查,Cohen[54]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同化过程,自2006年开始,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华人的素食节在同一天举行联合庆典,形成新的文化改变,也成为当地新的旅游吸引物及节事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