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

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

苦,胸中有寒疝。

《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尿,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

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痹身体强。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

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经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

动苦癫痫寒热,皮肤痒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

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

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散)要明勘,沉含四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脉经》正常字体放大字体《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著。

撰年不详。

《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

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说明整理《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西晋王叔和著。

撰年不详。

《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

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

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整理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 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校勘本等。

人民卫生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整理王叔和(约3 世纪),名熙。

西晋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

魏晋间医学家。

曾任晋太医令。

王氏性度沉静,博通经方,于诊切之术有较深研究。

鉴于前人撰集方书,其有关脉学部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明,于是考核遗文,摭拾群论,采集前代医家医著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及《内经》、《四时经》等论述脉学的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撰成《脉经》。

整理此外,王氏曾编次整理了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对保存古籍作出重要贡献。

另有《张仲景评病要方》1 卷、《论病》6 卷,均佚。

整理本书10卷,97篇,约8 万字。

整理卷1 主要论述24种病脉体象、脉理、诊脉法,各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的脉候。

卷2 论“关前”、“关后”的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脉象的阴阳、虚实变化所主的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

卷3 论脏腑的平、病、死脉。

卷4 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杂病各种病脉,各种诊亏损、决死生的脉候。

卷5 辑扁鹊与张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与闻声要诀。

卷6 论脏腑病机与病证。

卷7 论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

卷8 论杂病脉证和治法。

卷9 论妇人、小儿诸病证的机理、脉证与预后。

卷10为“手检图三十一部”,然图已亡佚,唯存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诊法及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纳。

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

并对每种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其变化,都作了具体描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系统化。

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籍内容。

《脉经》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整理在脉学上保存了晋以前大量的有关诊脉方法、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后世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同时,书中几乎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

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价值。

整理《脉经》的成就和学术价值,很早就被确认。

后世的脉学著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基础上的发展。

托名五代高阳生撰的《王叔和脉诀》,取材于《脉经》而重新编次,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易于讲授和学习,在相当长时间中,流传广泛,影响超过原书,故有“脉诀出而脉经隐”之说法,并产生出不少《脉诀》的派生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