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图说明(格式模板)

施工图说明(格式模板)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菱湖镇南浜路施工图设计;2.菱湖镇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实测地形图;4.勘测红线图;5.设计委托书。

2、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2.1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5.《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设计规范》(DB33/1057-2008);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

2.2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行车速度:30Km/h;3.路面设计年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0年;4.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BZZ-100;5.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6.高程系统:85国家高程系统。

2.3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3、设计概要3.1工程概况本次设计道路位于菱湖镇,起点为规划道路,终点为南浜路。

3.1.1工程范围及规模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水产路:道路横断面为一块板形式,双向两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为混行,道路红线宽为12米,设计总长273.037米。

设计桩号范围为:K0+000.000~K0+273.037;3.1.2主要设计内容道路设计主要包含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无障碍设施等。

3.2平面设计道路平面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红线进行设计。

3.3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原则1)、应满足城市区域的防涝标高,路面标高应高于防涝标高;2)、应满足道路最小填挖高度的要求,以减少工程土方量;3)、满足道路地下管线系统铺设的要求;4)、遵循规划总体标高的控制与周边道路(包括已设计道路)、地块在竖向标高上的协调与衔接,考虑城市发展标高平衡。

2、纵断面设计控制条件1)、南浜路施工图中南浜路与水产路交叉口施工图标高为3.6m;2)、地块标高不低于3.4m。

3、纵断面设计指标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结合上述控制要点进行纵断面设计,水产路按设计车速30km/h最小坡长116.037m 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全线共设置1个变坡点,纵坡均为0.300%。

本次道路的纵断面设计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3.4横断面设计水产路断面具体布置尺寸如下:2.0米(人行道)8.0米(机非混行车道)+2.0米(人行道)=12米。

道路横断面横坡值为1.5%,机非混行车道横坡采用直线型,具体横坡方向见横断面图。

3.5路基设计1、路基处理设计原则1)、遵循现行规范的要求,按路基的填挖高度、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填料性质划分本工程路基的干、湿类型,以此确定路基设计方案和路面结构组合。

2)、路堤稳定系数要求达到1.25。

3)、路面使用年限内的垂直变形(即工后沉降)控制:一般路段30cm,桥头路段10cm,通道、涵洞部位控制20cm。

2、一般路基处理设计1)、路基施工前必须排水,清除表层垃圾、耕植土、淤泥质土、腐殖土、树根、草根、建筑垃圾等,清表按30cm计,并填前压实。

填方路基边坡采用1:1.5,挖方路基采用1:1。

2)、低填浅挖路段,路基开挖至路床顶下80cm后进行塘渣换填压实。

3)、遇沟河、塘处,应筑坝抽水,挖除全部腐植土和淤泥后铺设50cm砂碎石垫层,然后采用塘渣分层回填路基,底下两层塘渣须设置双向土工格栅,把土工格栅折回2m包裹塘渣。

鱼塘与原地面相接处,为防止接缝处开裂,应开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为1.0m,高度为0.5m,并应做成向内的4%横坡,路基填筑时应先填至与原地面清表碾压后标高同,然后一起分层填筑。

4)、遇暗浜处,挖除全部腐植土或回填垃圾后,底下两层塘渣上下须设置双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折回2米包裹塘渣,然后塘渣分层回填路基。

5)、新老路基衔接处要求将老路基挖成宽1m,高30cm的台阶,分层压实路基。

在开挖台阶路床范围内及填挖分界处须设双向土工格栅,以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开裂。

3、压实标准及填料要求填方路基填料采用塘渣,应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得超过30cm。

路基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压实度应同路基的压实标准,具体填料及压实度要求见下表:3.6路面结构设计3.6.1机非混行车道、人行道结构以及平侧石用材路面结构设计按土基和垫层稳定,基层有足够强度,面层有较高抗疲劳、抗滑能力等要求进行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具体路面结构型式如下:1、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PC-3乳化沥青(粘层)+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PC-2乳化沥青(透层)+ 20cm二灰碎石(基层)+ 20cm二灰碎石(底基层)总厚50cm。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2、人行道路面结构:6cm荷兰砖人行道板+3cmM10水泥砂浆卧底+15cmC20砼+10cm级配碎石总厚34cm。

3、平侧石材料:采用C30预制混凝土。

3.6.2路面结构设计指标1、弯沉值设计指标沥青面层施工控制弯沉值为29.6 (0.01mm), 二灰碎石(基层)施工控制弯沉值为39.8(0.01mm) ,二灰碎石(底基层)施工控制弯沉值为104.8(0.01mm) ,塘渣换填路基顶面施工控制弯沉值为266.2(0.01mm)。

2、压实度及抗压强度设计指标沥青混凝土压实度≥96%。

二灰碎石(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0.8Mpa ,压实度大于98%。

二灰碎石(底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0.6MPa ,压实度大于97%。

3.6.3路面材料要求1、沥青面层:上面层: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标号采用I-D级。

级配、沥青、集料、矿纷及纤维要求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各项规定。

下面层: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AH-70A级沥青,沥青质量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道路石油沥青质量要求。

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粗、细集料采用碱性石料。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应在施工前通过试验来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要求: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偏差σ≤1.2mm;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

路面抗滑标准不低于下表:2、透层、粘层:上基层必须喷洒透层油,透层材料采用PC-2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

上、中、下沥青层之间必须喷洒粘层油,粘层材料采用PC-3乳化沥青,用量为0.3~0.6L/m2。

2、半刚性基层与底基层石灰按规范采用质量满足GB1594规定的Ⅲ级以上的消石灰或生石灰。

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3的总含量应大于70%,烧失量不应超过20%,比表面积应大于2500cm2/g。

二灰碎石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配合比调整为8:17:75(石灰:粉煤灰:碎石),二灰碎石采用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料级配,施工前应根据试验确定其施工配合比。

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类集料级配碎石的压碎值≤35%,最大粒径≤31.5mm。

严格控制二灰碎石碾压时的含水量,二灰碎石碾压成型后,应在潮湿条件下养生,保护含水量不受损失。

4、铺装面层人行道铺装面砖抗压强度不小于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r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

5)级配碎石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级配碎石的级配最大粒径宜小于53mm,压碎值小于40%,并且级配范围符合下表要求。

3.7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等设施处均应设置无障碍设计,以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

对此我国已有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予以了明确规定,为满足人性化需求。

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

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

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

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

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和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

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要求。

人行道在沿线单位出入口以及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和三面坡缘石坡道,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满足轮椅车通行。

单面坡缘石坡度和三面坡缘石坡道坡道上口须设提示盲道。

3.8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坐标进行放样校核,及水准点校核。

2、施工质量验收和评定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3、施工中若发现设计与现况不符或有较大矛盾时,请及时通知设计人及相关人员共同协商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