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
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 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 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 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 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药或疑为颅内有占位性 病变。 3). 猝倒回头时突然下肢无力而摔倒,摔倒后头部 位置恢复,症状消失,马上可以爬起来,整个过程, 患者意识清楚。经过 2-3 次发作后,患者有意回避 这一动作。


伴有双侧头颞疼痛,以太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 率谷,曲鬓,太阳,听宫,听会 操作方法: 率谷透曲鬓穴: 2 寸毫针,从率谷穴进针,顺头皮 刺向曲鬓穴,得气后持续捻转针柄,不提插,速度 180-200次/分,使患者颞部有酸麻胀感。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四)针药并用 1 、针刺配合西药及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 用胞磷胆碱钠、注射用血栓通、川芎嗪注射液等静 滴;扩血管: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抗 痉挛药:盐酸乙哌立松、复方氯唑沙宗。 2、中药内服: 活血化瘀、益气升阳、补益肝肾、祛风通 络、养阴清热。
干受限的其他表现, 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转试
验阳性即可初步诊断。

2) 颈部活动受限,患病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颈 2 棘突偏歪多见,因椎动脉进入横突孔后,垂直上升, 从第二颈椎到进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动脉再此发生多个 弯曲,椎动脉血流受阻也多发生于此。
颈性眩晕的诊断

3、X 线检查 正侧位X线片可见钩椎关节退变, 如钩突骨赘, 关 节间隙模糊变窄。
包括普通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成影的血管造影。其能 够准确地发现椎动脉狭窄、扭曲的部位及范围, 还能明确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确定椎动脉狭窄、扭曲的原因, 可为 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尤其是DSA 精确率高, 更 清晰, 所以目前已成为常规检查手段。若同时与转颈试验 结合应用则可提高确诊率。
颈性眩晕的诊断


7、CT 检查
对于由骨质增生所致横突孔狭窄导致的颈性眩晕有很重要 的诊断价值。将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合 CT 进行颈椎扫 描, 可见钩椎关节增生物向前外方突出 , 并突向骨性横突 孔内, 双侧横突孔退变性狭窄并变形 , 横突孔狭窄率 (横 突孔内突出物厚度/ 骨性横突孔实际孔径) 可达30 %以上, 与临床符合率达88%。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辨证配穴: 肝阳上亢 溪; 加太冲(可配合放血)、太
痰浊上蒙
加丰隆同时可配合颈项、肩
背部膀胱经刮痧、游走罐;
气血虚弱
加中 脘、手 足三里 (温针
灸)、关元穴、气海穴;
肾气不足
钟、涌泉(重灸)
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悬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三)具体治疗方法:
毫针刺、电针、头针、温针、针灸并用。 特别提醒: 1.留针时间要长,印堂、百会留针3小时。 2.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 度。不可向对侧眼针刺过深,以防刺入枕骨大孔 伤及延髓。
本院针灸科眩晕病的治疗特色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西医辨病有助于对眩晕的病因、治疗方案和 预后提出正确的认识,中医辨证能因人而治, 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能有效提高治病效果。
2、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眩晕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当病情比较紧急、严重,或比较复杂时,配合 有效的西药,甚至住院治疗也是必要的。


4).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 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 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 复视、视物不清、Horner征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2、查体 1)转颈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手段之
一。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椎动脉 C1 、 2间的狭窄 或梗阻而引起症状。若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一 般症状或伴有颈肩枕部痛与神经根症状, 或有脑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 发性眩晕, 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由于颈椎骨质 增生, 生理曲度改变, 椎管狭窄项韧带劳损等引起 血管痉挛或扭曲, 使得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 引起供给大脑血流量减少而产生眩晕, 属中医学眩 晕范畴。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四段。 第一段: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 第二段:C6横突孔至C2横突孔下口 第三段: C2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 第四段:颅内段。

5、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 可直接准确获得椎- 基
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 能较准确判断椎 - 基底 动脉的供血状况 , 有取代椎动脉造影之势 , 可作 为颈椎病简单分型依据, 同时可及时排除椎动脉 本身的疾病, 以利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的诊断


6、椎动脉造影

眩晕概说

眩晕症 据有关资料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 诊病人的 5%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 15%。生活在家中 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 81-91%;其 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1)脑性眩晕 脑血管性眩晕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前庭系统 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而产生的眩晕。 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 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痉挛、血栓形成、血管畸形 等。
体会
5、眩晕患者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寒温,避 免过度疲倦 ; 定期测量血压,戒烟酒,慎房事,保 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平卧 闭目,需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 6、高血压者如突发眩晕,应考虑中风的先兆。

体会

7 、眩晕病人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 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比如着急、 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晕。 眩晕发作期注意饮食清淡、禁止饮酒、眩晕发作时 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头部左右摆动。
体会

多数病人的病情时轻时重,兼见其他症状而持 续很长一段时间。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 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疾病。手部按摩治疗眩 晕具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必须配合医生查明原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部按摩可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 个辅助方法。
体会
2 、坐卧姿势恰当,枕头高度适宜,垫枕不能 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针 灸等康复治疗方法。如果颈椎牵引、手法推拿治疗 一定要慎重。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很少。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宁南县中医医院 针灸科 徐学见
眩晕概说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 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 ; 以视物旋转, 如坐舟车为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 随着人口老龄 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 视。国外报道眩晕在门诊常见症状中占第三位。眩 晕在医学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 会经历此症。
颈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1、美尼尔氏综合征
2、脑动脉硬化 3、神经官能症
颈性眩晕的治疗

本病在治疗上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临 床上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尤其针灸疗法治疗颈性 眩晕疗效极佳。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治疗原则: 肝阳上亢者治以育阴潜阳; 痰浊上蒙者治以健脾化痰; 气血虚弱者治以补益气血; 肾气不足者治以补肾健脑。

谢谢大家!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韧带所围成的管道中,相邻结构的退变、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幅度加大,势必会造成对椎动脉的压迫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8
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




1、颈椎退变 2、颈椎发育异常 3、椎- 基底动脉病变或发育异常 4、颈部外伤 5、血液流变学改变

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如弧度变
直、反曲、寰椎后结节上翘。
张口位片示:骨质增生,齿状突距两侧块距
离不等宽。
左右斜位示:横突孔及结节间沟处骨质增生、
硬化、小关节间隙变窄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4、血液流变学检查
可以检测 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血清胆固醇
颈性眩晕的诊断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2)耳性眩晕 又称美尼尔氏病或梅尼埃病,是以反复发作 眩晕,伴有耳鸣、耳闷感及波动性听力下降为主 诉,以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的的一种内耳病。 有些患者可觉得有耳重压感、堵塞感、耳后钝痛、 耳后发热等前驱症状。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3)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 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发生器质 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其主要特点是当 头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头位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 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眩晕常为旋转型,有时可伴 有耳鸣,一般无听力下降.

体会

3、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 性眩 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 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 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体会

4 、神经官能性眩晕 : 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 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 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 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颈性眩晕的诊断

8、螺旋CT 血管成像(SCTA) 检查
三维螺旋CT 血管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
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把椎动脉 和毗邻结构同时显示, 三维成像能判断椎动脉狭 窄受阻的部位、狭窄的性质、原因及椎动脉畸形 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9、血管磁共振(MRA) 检查
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方法,对于因软组织增生退 变引起的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应用MRI 相互对比法, 采用流动分析软件, 认为MR期位速度图能准确重复 地测量椎动脉的流速和流量, 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 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