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
摘要: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问题对策
引言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
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具备的优势。
一、转变观念,引起重视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
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以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学校应将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思想品德
课教师,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一门副科,更不应该让没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
二、提高个人能力,增强人格魅力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所在,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从他们的幼小心灵看来,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他们把老师看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但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在思想道德和言行举止上没有起到榜样作用,他们对老师的厌恶和反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此,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坚信,对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思想品德课老师还应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内和课外知识和经验。
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含情,声情并茂,语调变化,抑扬顿挫,语态并辅,配合表情,语速有快慢疾徐,音量有高低起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教学的凝聚力,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诙谐,使自己的教学能够和科学性、趣味性及教育性结合起来。
另外,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注意仪表、仪态,在仪表上要注重美观、自然、整洁,要大方得体,
在言谈举止上要从容大度,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人们往往把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使教育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要体现生活化,实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应联系实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不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敢于冲破教材、教学用书的束缚,打破教材的框架,合理调整、改编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对社会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用
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
功能特性。
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即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发展的。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作用于
客体的能力有限.应该说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
待开发的主体.是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前进的状态。
因此,教师需引导、保护、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学习的认知体.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完整的生命体,是现实的主体,要注意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巧引故事。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要求,选择包含相应思想、道德品质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寓于故事之中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要求。
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时常穿插一些有趣、新颖的小故事,就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认识深刻、理解深刻,并且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教学和品德教育的目的。
(3)巧设问题。
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求者。
(4)借助表演。
表演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课堂
上借助表演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将教材中比较抽象、深奥、年代久远的内容即兴改编成戏剧、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让课堂成为表演的舞台,使学生在“玩”中接受教育。
结语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主动、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雨.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
刊.2009
[2]邹凯悦.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文理导
航.2010
[3]李丹娜.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中学教学
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