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2014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电子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工学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论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激增和耕地面积的缩减,粮食危机威胁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如何用有限的地球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应运而生,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已取得显著成果,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被端上了人们的餐桌。

通过转基因技术,人类可以生产出具有高产量、营养丰富、抗病虫害等优点的作物,但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基因污染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利与弊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激增,预计到2015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亿;但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这种呈反比例增长现象加重了地球粮食危机。

如何用有限的地球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从产生之初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当转基因技术被运用到粮食作物的生产上后,得到飞速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所谓转基因,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食物是通过遗传工程改变植物种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把这些修改过的再复合基因转移到另一些植物种子内,从而获得自然界中无法自然生长的生物物种。

通过这种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符合人类需要的食品品质。

特别是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基因的改良。

但是在过去的几千年内我们的祖先对农作物遗传基因的改良就一直不断的突破和改良,那时转基因的方式主要是对农作物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农作物的选择和利用,通过人为的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遗传基因。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的转基因技术与过去的传统技术相比,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人为的或者自然的进行基因的遗传改良。

但是他们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所以我们可以说现在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补充,我们将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物上,1995成功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

又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利用转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玉米、黄豆、油菜、土豆、西葫芦等。

目前,转基
因食品的主要生产地是美国、加拿大、欧盟、南非和阿根廷等。

最近几年转基因农作物发展十分迅速,全世界播种面积已经达到4000万顷,转基因食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在美国,超过60%的加工食品是含有转基因成分;英国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国超过七千种婴儿食品、巧克力、冷冻食品、面包、人造奶油、香肠肉类食品和代肉类食品等日常必需品,可能含有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副产品。

最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当属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大豆油之所以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成本优势。

据业内人士透露,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在20%~21%,而原始大豆的出油率只有17%,其价格却比转基因大豆贵,因此不少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选择转基因原料进行生产,而不少消费者鉴于转基因大豆油比非转基因大豆油便宜,也愿意购买。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转基因大豆油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氨基酸、脂肪酸等方面与原始大豆油无明显差别,在加工过程中,各种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变化也基本相似,经烘烤加工后,两种大豆油中的水苏糖、棉子糖、抗胰蛋白酶的含量基本一致,植物凝血素的含量均下降到检测不出的水平。

三、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带给人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6点:(1)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所以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

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之间进行杂交。

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

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

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

(4)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

(5)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

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

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6)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但同时,转基因也存在潜在的风险:(1)毒性问题。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和积聚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过敏反应问题。

对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会对以前他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段基因加入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3)营养问题。

有科学家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

(4)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

当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时,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而人们一旦吃了这种改良食物,这种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5)对环境的威胁。

许多转基因食品改良品种中,包含从杆菌中提取出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

在实验室研究中,蝴蝶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植物花粉后,出现了死亡和不正常发育现象。

这引起生态学家们的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内的其他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另外,生物学家们也担心为培养更具优良特性,如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四、总结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然而, 它的发展总会伴随着各种利弊问题。

我们必须以一种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发展而言前景是广阔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坦然面对在对转基因技术运用过程中带来的是与非,在对转基因技术充分重视的同时加快安全性技术的研究,让转基因技术在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带来科技领域和生物界领域的重大飞跃,让转基因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