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质量标准体系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课程标准 (30)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0)专业基础课程标准 (54)专业拓展课程标准 (6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 (74)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 (77)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保鲜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专业代码:0125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3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行业企业,从事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培养掌握从事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新疆特色果蔬保鲜、农副产品加工、检验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操作冷库设备、焙烤、酿造等加工设备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表1:职业范围表六、人才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基础能力(1) 具有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2)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 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2.综合职业素质(1)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 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奉献精神;(3) 掌握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 具有创新理念,较强的团队合作交流能力;(5) 具有自主学习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3.方法能力(1)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 独立学习能力;(3) 获取新知识能力;(4)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决策能力;4.社会能力(1) 人际交往能力;(2) 公共关系处理能力;(3) 劳动组织能力;(4) 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5.拓展能力(1) 能查阅、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编制简单的技术文件。

(2) 具有良好的审美观。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岗位能力(1) 具有独立进行保鲜加工工艺操作、保鲜设备使用与维护的能力;(2) 具有产品质量检测和营销管理的能力;(3) 具有编写技术应用流程和工艺能力;(4) 具有保鲜新技术研发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2.职业岗位能力(1) 选择产品原材料的能力;(2) 从事保鲜产品生产操作能力;(3) 调节控制保鲜工艺,对保鲜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4) 操作、保养、维护保鲜库设备的能力;(5) 发现、判断并处理生产过程异常现象和事故的能力;(6) 管理保鲜企业一线生产的能力,控制质量与安全的能力;(7) 成品、半成品与原材料分析检验能力;(8) 参与保鲜新技术开发能力;(9) 果蔬保鲜生产经济成本核算能力;(10) 保鲜产品储运、营销的基本能。

七、主要接续专业高职:农畜特加工专业高职: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高职: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高职:酿酒技术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八、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根据麦立德保鲜公司岗位能力需求和适合学生就业的其他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定位为:具有较强的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仓储、保鲜、加工等一般性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能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渗透的较高生产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

按照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继续完善“因岗施教,循环递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第1阶段:基础能力培养阶段。

通过基础学习领域的学习,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通过《订单企业文化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与规划》、《食品微生物》、《食品化学》等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基础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

本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

第2阶段:订单企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阶段。

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完成保鲜设备使用维护岗、保鲜贮藏工艺设计与控制岗、保鲜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岗、农产品精深加工岗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达到岗位标准,学生完成核心岗位专业课学习、技能训练后考取1-2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制冷工、保鲜工职业资格证书。

本阶段的教学和实训任务主要在第三、第四学期完成。

第3阶段:就业拓展能力提升阶段。

安排学生进入订单企业和专业对口企业实习,通过企业职业技能岗位训练和企业职业素质培养,满足企业生产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的“双指标”考核,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大幅度提升,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

本阶段的教学、实训任务主要在第五、第六学期完成。

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提高,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图1:“因岗施教,循环递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图九、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为了培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所需要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实施“应岗施教,循环递进”阶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能结合,服务地域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构建了基础能力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提升,岗位就业能力提升三个阶段。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开发与课程实施的途径,即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定适应岗位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单个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构建由专业学习领域与生产性实习,综合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构建的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学习领域转换表1: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及学习领域转换表(三)“岗能结合、服务地域”课程体系突破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依据地域内特色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岗能结合,服务地域”课程体系,见图2,真正实现“做、学、教”的统一。

图2:“岗能结合,服务地域”课程体系图(四)课程设置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设计,单项技能点融入课程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的操作形成了课程综合技能,对课程综合技能进行反复训练,加强了综合技能的熟练度,形成系列技能。

表2 :课程能力模块图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按照素质要求分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大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分为职业道德类(4门)文化素质类(8门)、身心健康类(2门)共计14门课程,专业技术教育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课(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10门)、专业拓展技能课(1门)共计29门课程。

十、教学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1周约为25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

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专业技能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1学年。

(二)教学总进程表3: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教学进程表Array(三)课程方案表3: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四)各类课程比例分配和教学学时比例表表5:各类课程比例分配和教学学时比例表Array十一、主干课程描述本专业有11门专业核心技能课,每门课都采用任务教学,符合地域特色和合作企业生产岗位任务,采用教学周安排教学,很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表6:主干课程描述(一)教学要求1.公共基础课(1)德育(304学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认识分析形势的正确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2)语文(72学时)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72学时)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

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英语(72学时)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化学(51学时)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心理健康(1教学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5)计算机应用基础(68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