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点及重要图片: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春秋繁露》在董仲舒 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以及《五经书 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解读。 (3)重点掌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禁绝其他各派思想。相反,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法 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大一统”社会发展 的需要,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 付诸实施。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使_儒__家__学__说__成 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2)教育方面。 ①汉武帝时,_儒__家__经__典__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 ②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_博__士__”。
3.汉武帝“尊儒”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推行“积极有为”的统 治政策。( × ) 提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 为经过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之适应了汉武帝封建统治的 需要。 4.汉武帝以前,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基本没有入仕的机会。
(√) 提示: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 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时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二、问题思考 1.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降 低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其封建 专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2.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3.在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 提示:(1)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限制了君主暴政。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上,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意义? 提示:(1)主张:“三纲五常”。 (2)意义: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思维点悟】理解汉武帝尊儒崇儒采取的措施,应注意哪三个 方面呢? 提示:(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新儒学主张。 (2)教育上:兴办太学,建立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3)政治上:启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
一、判断正误 1.汉初经济凋敝,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进一步恶化了 经济形势。( × ) 提示: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推动了 汉朝经济实力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强化君主权力,违背了儒 家学派“仁”的思想。( × ) 提示:董仲舒新儒学尽管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强化君主权力;但 同时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思想主张
目的(作用)
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罢黜百家,独尊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
儒术”
集权的需要
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提出了“天人合 一”和“_天__人__感__应__”学说
为了加强君权
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_”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扬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原因: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_中__央__集__权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_道__家__、_法__家__、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
③兴办_太__学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地__方__教__育__系__统__,使儒学 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正__统__思__想__,逐渐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尊儒”措施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1)既给了儒家独尊的地位,又给其他学说留下适度发展 的空间,在统治过程中也采纳了其他学派一些思想,如法家的 “严刑峻法”主张等。 (2)不是依靠政治暴力手段,而是利用舆论诱导、利益驱动来推 动思想更替和统一的进程。
主题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探究讨论】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2.在掌握汉代儒学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董仲舒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哪些改造?其特点是什么?如何正 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 了怎样的影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政策:_与__民__休__息__政策。 (3)表现: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 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分析: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特点? 提示:(1)主张:“春秋大一统”。 (2)特点:将国家统一上升到“天”的高度,寻求国家统一的理 论基础。 2.在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