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学校归属感研究

浅析学校归属感研究

浅析学校归属感研究
1.学校归属感与学业
学校归属感在教育中最直接的作用结果反映在学业活动上。

在这一领域基本已形成共识:学校归属感与学习动机、态度,学业成绩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学校归属感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Goodenow是较早研究学校归属感与学业关系的研究者,相继通过3个研究探讨了学校归属感与学习动机(学业期待,内在价值,努力程度)的关系。

其中之一是她使用自编的学校归属感问卷(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PSSM)探讨团体成员关系与学业期待之间的关系,发现7到9年级学生的成员关系与学业期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随后相继大量研究都证实良好的同伴关系,来自教师的支持鼓励都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即在校积极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虽然学校归属感与学业具有极大相关,但这种联系只是一种间接的联系,需要通过学生积极性(engagement)这一中介才可得以作用。

学校归属感有助于积极性的发展形成,而学生的积极性作用于学业,可以有效提高学业成绩。

形成学校归属感-积极性-学业成就的作用机制。

然而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学校归属感与学业之间是直接作用的,不存在中介连接,但此观点并不占主导地位。

2.学校归属感与自尊
学校归属感有利于产生积极正向的自我态度。

Rochester和Ryanetal发现与同伴相处时感到安全的学生自尊水平高于缺乏安全感的学生。

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

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学校归属感,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对学校适应越好,而低自尊或自我怀疑的学生可能对学校产生疏离感。

学校归属感与自尊之间的影响并非单向,学校归属感即受到自尊的影响,同时又影响自尊。

与学校归属感和学业关系作用机制相似,两者之间联系也是一种间接联系。

Valas和Skaalvik认为学校归属感是通过孤独感作用与自尊联系。

这样归属感与自尊形成一个循环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学校归属感与问题行为
学生由于学校归属感缺失导致的危机或问题行为问题是目前关注的重点。

在一项以一万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中,Blum和Rinehart发现那些报告在校归属感高的学生,很少出现逃学,毒品滥用,暴力行为等问题行为。

Nichols使用经过修改的PPSM问卷,在控制了学业成绩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研究结果均支持逃学等问题行为与学业失败或对学校的疏离感相关,并认为与家庭因素无关。

Barbara M.Newman在研究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时发现,女生报告更多的内隐问题行为,而男生倾向于外显问题行为;青少年认为良好同伴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学校归属感与较少的问题行为。

事实上,大多数的问题学生很渴望被他人所接纳,成为团体中一员。

当他们被主流拒绝后就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own sense of belongingness)。

那些不被主流所接纳的学生则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

这个团体使其归属感得以满足,尽而也滋长了不良行为。

并非所有的学校归属感都是积极正向的。

支持来源的不同,导致学校归属感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这也是以后研究中需要加以区分的,只有学生在校感到自己被同伴所接纳;得到教师的关心,鼓励;体验到学业上的成就感产生积极正向的学校归属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问题行为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