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定义分析(精)
植物造景,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 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 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 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苏雪痕,1994)。 故植物造景应侧重表现植物的美学特性、空间 特性,并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 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知,植物配置讲究与其他要素间 的搭配与组合;植物配植、种植设计是设计到 施工的桥梁,是实际工作的依据;植物造景则 侧重于植物的美学特性与景观效果。就本文而 言,植物造景应该理解为:“应用植物材料,在 生态、科学的指导下,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植 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以植 物为主体,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 会价值等丰富内涵的景观综合体。”
2.1.3色彩 在植物的体量、形态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观赏特性便是色彩。植 物色彩是园林色彩构图的骨干,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这方面所 做的研究比较早。在《花镜》中就有对植物色彩美的欣赏:“榴之红, 葵之灿,宜粉壁绿窗;夜月晓风,时闻异香,拂尘尾以消长 夏。……至于芦花飘雪,枫叶飘月一,宜重楼远眺。棣棠丛金, 蔷薇障锦,宜云屏高架(陈误子,清)。”现在人们对植物色彩的研 究除了对常见品种观赏部位的颜色进行分类总结,指导设计外, 还结合色彩的心理感觉、空气透视与色消失等相关理论,研究植 物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植物色彩足以影响设计的多样性、 统一性以及各空间的情调和感受,它与植物的其它视觉特点一样, 可以相互配合协调使用,在设计中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的 作用(孙筱祥,1981:余树勋,1998;李端杰,2004)。
2.2植物造景原则的研究
我国对植物造景的重视由来已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 具有遮荫、美化等功能,物也有人的情操。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既是 造园的素材,也是观景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常常以周围植物 命名,以体现景的特点与意境,如苏州园林中就有看松读画轩、 小山丛桂轩、翠玲珑、远香堂、嘉实亭、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 松风亭等。此外,植物的季节变化也构成园林四季的不同景色, 丰富了园景(张兰,2004)。而随着公园的出现,现代园林对于植物 造景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和提高,美学、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 等相关理论促进了植物造景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的“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的设计原则得以深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我国古典园林中关于植物的传统栽植模式的记载,如 栽梅绕屋、堤弯宜柳、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悬葛垂 萝,反映当时在实践中对植物生态习性与应用己有所 总结。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由于人们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环 境质量和舒适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利用植物调节和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绿视率成为园林绿化的首要 任务。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 置,从而大大提高绿化成活率,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 观,并且节约成本,易于管理,是对生态学原则的进 一步阐述和应用。在具体应用中,就是要符合适地适 树的要求,保证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徐永 荣,1997)。
2.1.4质感 质感是植物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能引起丰富的心理 感受。在拓展植物景观设计思路,将植物作为一种 “材料”进行认识与研究中,质感特性的研究十分重 要。植物质感是植物材料可见或可触的表面性质,如 单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植物质感由 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植物本身的因素,即植物 的叶片、小枝、茎干的大小、形状及排列,叶表面粗 糙度、叶缘形态、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 等;另一方面是外界因素,如植物的被观赏距离,环境 中其他材料的质感等因素。根据植物自然质感以及予 以的不同感受,可大致分为3类:粗质型、中粗型及细 质型(王淑芬,苏雪痕,1995;胡江等,2004)。
2.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
植物造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植物观赏特性, 设计原则,栽植方式,生态效应等。长期以来, 植物造景的研究被动的停留在定性阶段,所得 到的结论也多侧重于配置的原则。随着相关学 科的交叉与边缘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的定量 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研究领域的尝试 外,在空间构成功能、植物景观评价、生态效 应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为进一步深入研 究奠定了基础。
2.2.2艺术原则
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从其表现形式发挥园林立意的传统风 格及特色来看,又是一门艺术学科,涉及到建筑艺术、诗词小说、 绘画音乐、雕塑工艺……而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文学艺术的 “诗情画意”对于园林植物景观欣赏与创造的影响尤为明显(朱钧 珍,2003)。中国传统造园极为重视植物的文化内涵,将植物性格 拟人化,进行比德赏颂,体现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的人文意境美。 如荀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周茂叔“莲, 花中之君子者也”,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 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植物景 观成为人们表达伦理观念、体现文化素养和寄托情感思想的重要 手段(马锦义,武涛,2003)。同时,现代构图理论中的主从、对比、 多样、统一、疏密、虚实、均衡、节奏、韵律等在植物造景中也 得以应用与反映(孙筱祥,1981:马锦义等,2002)。
2.23季相原则
2.24空间原则
2.1植物观赏特性的研究 植物的体量、外形、色彩、质感等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面(王淑芬, 苏雪痕,1995;李端杰,2004)。 2.1.1体量 植物体量是景观构成的骨架,而植物的其它特性为其提供细节。 它的大小和高度在视觉上的变化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既定的空 间中,植物的大小应成为种植设计中首先考虑的观赏特性,其它 特性都要服从植物大小(李端杰,2004)。 2.1.2外形 单株或群体植物的外形,是从植物整体形态与生长习性来考虑的 大致外部轮廓。虽然其观赏特性不如其大小特征明显,但在植物 的构图与布局上影响着统一性与多样性。常见的基本类型有:圆锥 型、圆柱型、圆球型、卵圆型、倒卵型、垂直型、葡旬型等(陈有 民,1997)。
种植设计”是相对于园林建设程序上的总体规划、竖 向设计、建筑设计等而提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项 重要内容,即按照植物生态学原理、园林艺术构图和 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合理配植,创造各种优美、实用 的园林空间环境,以充分发挥园林综合功能和作用, 尤其是生态效益,使人居自然环境得以改善(胡长龙, 2002)。 种植设计可以理解为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的专项设计, 强调的是在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植物种类与栽植 位置等的确定,它对园林扩初设计或园林施工等具有 直接的指导作用。
从字面上来理解,“配”提示植物是形成园林总体面 貌的要素之一,还要与其他造园要素共同配合、协调 成景;“置”有设计、安排之意,“植”可体现植物的 生命力,强调栽植位置;相对而言,“配置”比“配植” 含义更广,故在专业书籍中的出现概率也较高(朱钧 珍,2003)。 一些学者也尝试对“植物配置”作比较全面的阐述:主 要指利用植物材料结合造园的其他题材,按照园林植 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 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 游憩观赏的需要(李淑凤,1995)。
2.2.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为缓解环 境恶化的现状,结合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杜鹃…… 性最喜阴,而恶肥,……置之树阴之下,则叶青翠可 观”、“院广堪梧,堤弯宜柳”、“芍药宜栏,蔷薇 未架,不妨贫石,最厌编屏”(陈误子,清)。“围墙 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梧阴匝地,槐荫 当庭”(计成,明)。“山松宜植土岗之上”、“柳须 临池种之”(文震亨,明)等,即只有满足植物的生态 习性才能营造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否则,“有佳卉 而无位置,尤玉堂之列牧竖”(陈误子,清)。
1. 植物造景的含义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Cluston)提出:“园林设计 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 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 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陈自新等译,1992) 目前,我国对植物造景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与 植物造景类似的提法也很多,常用的有植物配 置、植物配植、种植设计等,均强调以植物材 料为主要内容的设计过程,但重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