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摘要:园林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
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对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都市文明成为可能。
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塑造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又要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分析1、引言城市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现在全球人口约30亿人生活在城市地区。
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
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基本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美化和观赏等作用。
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
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
2、植物造景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1]。
植物造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2]。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
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含也随着景观的范围不断扩展的。
植物造景不在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年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原谅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型概观,是自然美的再现[3]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
3、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园林植物的美主要表现在色彩,形态,芳香及其他等方面,通过叶,花,果,枝,干,根等观赏器官,以体量,冠型,色彩等观赏要素为载体,给人以现实的直观感觉。
3.1 园林植物的色彩3.1.1 叶色许多园林植物色彩的类型和格调主要取决于叶色,叶色取决于叶片的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含量的变化,叶色还受叶片对光线的吸收与反射差异的影响[4]。
树木叶色可分为(1)基本叶色,即绿色,受树种及光线的影响,又有墨绿,深绿,油绿,黄绿,亮绿,蓝绿,茶绿等,且会随季节而变化:(2)春夜色类及新叶有色类,本类树如种植在浅灰色建筑或绿色树丛前,能产生类似开花的观赏效果:(3)秋色叶类(4)双色叶类,这类树种,在微风中就形成特殊的闪烁变化的效果。
(5)斑色叶类。
3.1.2 枝干色有些树木的枝干表现为红色,如红端木,山桃,赤枫等;黄色,如金竹;灰白色。
如白皮松,蓝桉等;以及斑驳色彩,如黄金嵌碧玉等,会引起人们极大的观赏情趣。
具有这些颜色的枝干的树木,若配合冬季雪景,能使园林的内容更丰富,强调出季节的特色,效果尤其显著。
3.1.3 花色为花冠或花被的颜色,有些种类,如珙桐,叶子花,四照花等为苞花的颜色。
花色产生于花青素,并与光线有密切关系。
绝大多数的花色为白,黄,红三大主色,这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些颜色最容易引诱昆虫。
花色有单色和复色两大类,天然发布的树木多为单色,而复色多为人工培育的品种。
有些树木的花在开花期间会产生花色的变化,如木绣球,初花为翠绿,盛花期为白色,到开花后期就变为蓝紫色。
其中适于群植以发挥整体立体美,以杜鹃花,梅,桃,樱花,紫薇,木兰,玉兰等植物尤为显著。
树花在阳春中先叶开放,鲜艳夺目,如梅,桃,樱花,玉兰等树种,其中尤以梅,樱花为最佳。
3.1.4 果色果实成熟于盛夏或凉秋之际,在此绿(夏)及黄绿(秋)的冷色系统中,成熟果以其红,橙,黄等暖色点缀其间,大添异彩。
1. 植物的色彩是植物造景重要的内容,植物色彩的配置创作主要根据色彩的美学原则。
2. 利用色彩的对比加强景观的视觉效果,例如深色的树叶可以给鲜艳的花朵和枝叶做背景,强化鲜艳颜色的效果。
在植物色彩的搭配中红色、橘红色、黄色、粉红色都可以给整个设计增添活力和兴奋点。
3.2园林植物的形态园林植物的形态是使外形轮廓,体量,形态,质地,结构等特征的综合体现,给人以大小,高矮,轻重等比例尺度的感觉,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是园林景观空间三维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园林造景中也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园林树木的形态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3.2.1 体量主要表现在树木的高矮,大小上,且呈动态变化。
体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树木的观赏效果,并与树木的其他观赏性状,特别是形状密切相关。
离开了体量的配合。
树木形状难以表现出尽善尽美的观赏效果。
在园林中,树木的体量对空间的分割,构图,组景等,也都十分重要。
3.2.2. 树形指树木从整体形态上呈现的外部轮廓,树形主要受树种的遗传学特性和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
园林树木的树形多种多样,每种树形都是由一定的垂线、水平线、斜线、弧线或折线构成,它们是树形的基本要素。
树形的划分,通常以正常生长条件下成年的冠形,作为该树种的基本树形,主要有:尖塔形、圆柱形、圆球形、垂枝形、披散形、藤蔓形、棕榈形、风致形。
图1 棕榈图2 龙柏3.2.3. 质地指树冠的疏松与紧密、粗糙与光滑程度。
树木的质地,主要受叶片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枝条长短、数量与分枝式,生长季节以及观赏视距等诸因素影响。
常见的植物从叶子分类大概有以下三类(1)稀疏形。
树木的枝干粗壮、节间长,分枝距离远、分枝角度大,叶片较大而稀疏,能产生使景物趋向观赏者的动态感,进而造成观赏者与树木间的可视距离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有帮于开阔大空间的“收缩”。
(2)紧密形。
树木枝、叶细数量众多,着生密集、分布均匀=排列较规整,树体轮廓明显,外观光滑。
紧密型树木给人以结实、厚重、力度的感受,其应用特性与稀疏型树木相反。
(3)疏松型。
树木的叶片大小与数量、枝条粗细与长短均较为适度,树形有较明显的轮廓,质感受叶色的影响较大。
应用上,可以充当稀疏与紧密型树木间的过渡成分。
3.2.4. 叶形按照叶片大小和形态,将叶形划分为小型叶,有六月雪,米兰等;大型叶和中型叶,有糯竹,橡皮榕等;此外,叶缘的锯齿、缺刻以及叶片表皮上的绒毛、刺凸等附属物的特性,有时也可起观赏的作用3.2.5. 花型与花相花形是指单朵花的形状,一般认为,花瓣数多、重瓣性强、花径大、形体奇特者,观赏价值高。
花在植株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形貌,称为花相。
3.2.6. 枝干一些树木的树皮以不同形式开裂、剥落,树木枝干扭曲,旋转,同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白皮松,金银花。
3.2.7. 根树木的根系通常扎于地下,但有些大树,古树常悬根露爪,充分显示了生命的苍古,如榕树等热带,亚热带树种具有板根以及发达的悬垂壮实生根,能形成根枝连地,绵延如绳,独木成林的奇特现象。
3.3 园林植物的其他观赏特性树木给人的印象不单是色彩、形态等外形上的直接感受。
有时,植物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光线,风等)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特殊反应,这种反应同样可以使人获得感官或心理上的满足。
园林植物产生的视觉听觉感应有:1.反光一些叶片排列整齐、叶片光亮、蜡质层或角质层较厚的树木;当日光照射到叶片时,有一定的反光效果。
反光可以使景物更加辉煌,令人迷离。
2.阴影能丰富树木的个观赏情趣,烘托局部气氛。
3.声响可加强和渲染园林的氛围,令人遐想沉思,引人入胜。
4、园林植物独立造景以其表现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旋转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及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
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4.1 孤植孤植是为突出显示树木的个体美而采用的独立式种植方法。
独植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其个体美,一般应选择开阔空旷的地点,如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平阔的湖池岸边等处。
常用的树木有:雪松,圆柏,凤凰木,南阳楹,玉兰,海棠,白兰,木棉,光玉兰,南洋杉,黄山松等。
4.2 丛植丛植是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同类型树种较紧密的种植在一起,其树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外轮廓线的种植方式[5]。
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化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
4.3 群植4.4 花坛花坛是在具有一定几何轮廓的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观花,观叶与观果的园林植物,从而构成一幅富有鲜艳色彩或华丽纹样的装饰图案,供人观赏[6]。
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的广场上,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来表现。
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很强的景观效果。
5、园林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及其自然美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
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
“静”是指植物固有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
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柳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形象的描绘出春风扶柳如剪刀裁剪的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
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国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苏轼《冬景》诗中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这种随着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6、园林植物对其他景观元素的造景作用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
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