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常见的电子管介绍(转)一、前述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电子二极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
在半导体器件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胆管在无线电广播通讯、音频放大、仪器仪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
许多人可能不知,1946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由18000多个胆管构成的。
今天,用着摆在桌面上的电脑,不禁浮想联翩。
恰巧今年是胆管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理应庆贺一番才是。
西欧是胆管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生产胆管最集中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的西欧胆管品牌过百,每年生产的各类胆管遍及世界各地,多不胜数。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西欧的胆管生产厂早在二十多年前已陆续停产。
众多的著名胆管品牌也因此或改弦易辙,或随之消失。
幸好如今还能在NOS管上一见其昔日的风采。
胆管逐渐淡出绝大部分应用领域后,一般的人只能在音频这块“绿洲”中还能见到胆管的“靓影”。
就音频用管而言,人们公认西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凡“年代”均指上世纪,下同)生产的胆管品质超群,无与伦比,一些发烧友更非“西胆”不听。
也许有人会问,随着科技的进步,越近期的产品其质量应越好才是。
其实不然,胆管的生产工艺在那时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改进的余地很有限。
加上当时正值胆管火红的年代,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在某些领域如国防、仪器仪表也需要高质量的胆管。
从七十年代起,胆管需求已逐渐衰落,生产成本能省则省,品质控制也大不如以前。
在西欧各胆管生产厂相继关闭后,一些品牌虽还在发行胆管,但产品已非原厂产,而是来自“五湖四海”,难循其踪,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这种情况连一些著名品牌也未能幸免。
因此,玩胆者在搜罗胆管时,把目光投向早期的产品不无道理。
可惜因停产多年,这些NOS管存货日减而价格年复一年不断上涨。
某些牌子响、年份早的音频用管已属“古董”,不少拥有者只作收藏而不舍得上机。
其“天价”也并非一般胆友所能承受。
这也提示胆友,买NOS管时除了留意品牌外,还需看年份和产地。
胆管年份迟或产地不正宗,尽管是著名品牌,其价格也低一大截。
幸好西欧大部分产品的包装和管身均会标出产地如“Made in West Germany”、“British Made”等字样供辨认。
有些同品牌同型号的胆管,虽属早期产品,其内部结构(如屏极、除气环、支撑材料数量等)和外观却不尽相同,价格也有差异。
此外,著名品牌常有赝品,各位胆友需留意。
差异。
此外,著名品牌常有赝品,各位胆友需留意。
蓝调吉他手发表于2007-11-2 20:332.MullardMullard译音为“麦拉迪”、“猫”(粤港地区),人们根据其胆管上的标记称之为“大盾”。
其实,常见的Mullard胆管标记有两种,早期的如图5所示,这是真正的“大盾”或称为“老盾”;七十年代后,标记改为图6,被戏称为“笑口枣”。
当年,Mullard是英国屈指一数的胆管生产厂家。
Mullard由英国人Captain S.R. Mullard创建于1920年。
早年与其合伙公司主要为英国海军部、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行业生产接收和发射胆管,以SR Mullard的品牌销售。
二十年代,随着英国广播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其生意日益增长。
这使Mullard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因此,Mullard把他的一半股份卖给了Philips。
利用Philips的资源,Mullard推出了低功耗的PM (Philips-Mullard)系列管。
PM系列管采用Philips极力主张的由氮化物工艺生产的钡涂层灯丝。
该工艺生产的胆管有一个显著的缺点:玻璃管内部会严重发黑(如PM22)。
由于投资巨大,在其竞争对手均转向更先进的氧化物涂层工艺后几年,Mullard还一直在使用该工艺。
当其竞争对手炫耀他们的玻璃胆管内洁亮如新时,Philips-Mullard为“遮丑”,竟将其胆管表面涂上金光闪闪的油漆(如PM12A,见图5)!这也成为当时Mullard 管的一个特征,一段轶事。
此后至六十年代,Mullard还在生产这种玻璃表面涂有金、灰、红色的胆管。
其是否还是为了“遮丑”或另有其他目的(如屏蔽功能),笔者不敢妄断。
1927年,为了公司运作的便利,Mullard将剩余股份全部卖给Philips,但仍保留“Mullard”这个英国著名品牌。
直到八十年代,Philips才将此品牌转卖给美国的Richardson Electronics 公司。
三十年代中后期,Mullard开始生产其拥有专利权的五极管。
EF36、EF37、EF37A、EF50、SP13、SP13C和SP2等均是十分成功的管子。
特别是低噪音、低麦克风效应的EF37A,被作为高质量的音频电压放大管使用;高频五极管EF50则被广泛用于无线电收发装置如雷达和电视等。
进入五十年代后,Philips也许看到英国胆管市场巨大和竞争激烈而大力扶持Mullard的发展,一些最新型号的胆管Mullard均有量产。
1953年,Mullard推出了由Philips开发的EL34。
这只赫赫有名的功率五极管随之风靡全球几十年。
就是当今的生产厂家,也以标榜“音质最接近Mullard EL34”(不敢说超越)为荣。
图7是几种Mullard EL34的外形。
Mullard早期的NOS音频用管如EF86、ECC32(≈6SN7GT)、ECC33(6SN7GT)、ECC35(CV569,6SL7GT)、ECC81、ECC82、ECC83、ECC88和EL34等个个都“身手不凡”。
其中五十年代初产的长屏棱纹方环、十字玻璃顶铜柱ECC83是同型号中最好的胆管之一。
当然其价格也早已是四位数了。
附有塑料管脚保护座的CV系列盒屏(多士屏)双三极管如CV455(ECC81)、CV4003(M8136,12AU7WA)、和CV4004(M8137,12AX7W A)等也是Mullard的精品。
在香港,根据不同年代,四只Mullard的EL34售价略为5000~10000元。
图8是部分Mullard 的小管。
在市场上,还可见到标有“IEC Mullard”的管子在销售。
IEC是美国的一家贴牌公司,于六七十年代买得Mullard品牌的使用权。
该品牌的管子来自世界各地:其KT66曾来源于GEC;ECC8X系列有来自印度的BEL 和日本厂家。
因此品质参差不齐。
Mullard也推出过特别版本的10M系列胆管,最早见于六十年代初。
该系列胆管为长寿管(10000小时),低噪音和低麦克风效应且保用2年,属Mullard的另一杰作,非常少见。
人们称Mullard的胆管音色具有典型的“英国声”,然而什么是“英国声”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况且判断音色带有主观的色彩,笔者在此不作评论,有待感兴趣的胆友亲自慢慢品味。
3.V ALVOV ALVO是一个有名的德国老牌公司,其中文译音为“瓦尔沃”,一些胆友给它取了个更好听的名字大富豪。
V ALVO早期生产的胆管质量完全可与Telefunken、Philips、Mullard和Siemens的产品媲美。
相传,Telefunken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开始向V ALVO订购一些胆管并打上自己的品牌在销售;1954年,Telefunken推出的第一款金属座EL34就是V ALVO的翻版。
V ALVO源自C.H.F. Mueller GmbH Hamburg公司。
该公司早在1914年前就以生产X射线管而著称,人们称之为“Roentgen(伦琴)-Mueller”。
1916年,该公司开始涉足通用胆管的生产;1924年4月,Mueller成立了另一家兄弟公司Radio-Roehren-Fabrik GmbH(RRF GmbH),专门生产无线电用管。
1926年,RRF改名为V ALVO并起用如图9所示的齿轮状商标。
“V ALVO”与胆管的英文单词“V ALVE”无论读音还是拼写均很相近,大概RRF从此获得灵感而将其公司改名。
1927年,C.H.F. Mueller GmbH Hamburg因财政方面出现问题而被Philips并购。
1932年,V ALVO 重蹈兄弟“覆辙”,进入Philips集团,成为Philips境外胆管品牌的“三剑客”之一。
V ALVO的一些小管常采用印有商标的薄纸加瓦楞纸筒包装。
虽然V ALVO胆管的名气不算很大,但其早年的EL34、金脚E88CC和ECC81-83等音频用管也是有口皆碑的;其难得一见的E80CC“束腰”管(玻璃管身中上部凹入,图10)更是人们收罗的对象。
4.AmperexAmperex译音为“安普雷斯”,原是美国Amperex Electronic Corp.的品牌。
该公司以生产接收、发射管和一些特种管而著称。
1955年,Amperex Electronic Corp.被Phillips所收购。
此后,Phillips一方面扩大和改进Amperex Electronic Corp.在美国的工厂,继续生产原有的品种;另一方面则借助Amperex的品牌在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的Hi-Fi市场销售其欧洲厂生产的优质胆管。
“Amperex”本身就是一个注册商标。
因此,Amperex前期的多数胆管无论包装和管身均只打上“Amperex”和型号等标记。
如是高质量管(Premium Quality),则加上“PQ”标记,如图11所示。
PQ管是标准管的改进版本,噪音低、可靠性高和寿命长。
当时其主要用于工业如仪器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
大约在五十年代末,Amperex推出了脍炙人口的“Bugle Boy”(直译为:喇叭男孩)系列,持续时间约十年左右。
其图标是一个男孩(胆管的化身)用双手在吹一支喇叭,见图12。
这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吹喇叭”系列。
据资料介绍,“吹喇叭”管主要源于荷兰本土,少数出自Phillips 的其他成员如英国的Mullard和法国的Dario厂。
在出厂前,每个胆管均进行24小时的满负荷老化,然后采用当时最好的频谱分析仪HewlettPackard 3561A测试噪音和麦克风效应。
出厂时每个管均附有一张“出世纸”,标明该管的实测参数如屏流、栅流、跨导、麦克风效应、灯丝电流、总谐波失真等。
由此看来,“吹喇叭”NOS管如果没有“出世纸”,至少值得怀疑其是否正宗。
有此一说:Phillips以Amperex品牌推出高质量“吹喇叭”系列胆管是为了和其竞争对手如Telefunken逐鹿巨大的美国Hi-Fi市场。
因此,该系列的胆管均是Phillips的顶级产品,且基本上是音频常用管。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ECC83、ECC88和EL34。
1970年前后,Amperex的胆管改用橙色的“地球”标记,即常说的“地球唛”,见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