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优美和崇高精品PPT课件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
• 意义: • 面对唯我主义审美贫困的出现,迫切需要崇高现代意义的重建,而借助审美
共通感与现代社会这一公共中介文化机制,也许可以发掘在现代人的主体建构 即心体建设中,崇高所能提供的有益的思想与理论资源。 • 作用: • 审美共通感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社会心理的基本构成载体,它能确保审美在重 建社会公共精神中受到特殊的重视,故成为联系崇高与现代社会,促使崇高努 力发挥其现代意义的重要平台与天然的公共心里纽带。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江南水乡 周庄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以“和谐”为典型形态的某些相对稳定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抽象,与特 定内容的关联比较间接。
• 优美因主客体始终处于统一状态而具有直观愉悦的感性特点,其审美效果是 日常所说的“审美愉快”。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 崇高的本质:
•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 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
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痛
• 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即具有各种特定有限形式的包容、涵括的性质, 带有趋向无限性的特点。
• 崇高的审美感受与效果特征,按康德的说法是一种痛苦的愉悦性,期间伴随 有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剧烈变化,也伴随有审美领悟与理解的不断超越与升华。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
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
并以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
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巴别塔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奔腾的江河,高耸入云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等,这些 大自然的奇特景象,具有崇高对象的自然特点。
• 崇高的特征: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 崇高侧重展示人的本质(实践劳动及其自由性)对象化(规律与目的相统一) 实现的曲折过程,崇高美的力量正根源于个体项总体性人类的更高的升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第三节 崇高在现代的意义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的本质: •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优
•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审美的突出变化是崇高的 解构与丑在艺术审美中的大量滋生,这是人类自 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变化在审美方式上的直接反映。 有人把西方现代艺术和审美称之为不在崇高的英 雄和不再美丽的艺术。
蒙克《呐喊》
第三节 崇高的现代意义
•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是对其活动、发展的进一步描述。 • 规律: • 依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纵向运动看,审美 范畴相互转化的实质是指主客体对
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因主体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纵向 发展的审美形态序列:崇高、悲剧、喜剧及优美。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作为人类审美史上历史悠久、在审美生活中最为流行普及的成果, 集中体现了审美关系的本质,代表了诸种审美范畴发展的基本趋向。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 果,是实现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
• 人的本盾冲突与审美张力的痕迹。
• 优美的特征: • 其显示在形式方面比较直接,不仅带有普遍的涵摄概括性,而且逐渐形成了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 毕达哥拉斯的“美在和谐”与朗吉努斯的《崇高论》 • 博克的“自我保存”与“社交”本能 • 康德力的崇高与数的崇高 •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 姚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涵义: •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是指对象化过程中不同审美范畴所呈现的关系状态,
真与善之间的冲突与错位,和目的性与善的疏离甚至消解,导致主体向唯我主 义滑落进而产生文化上的虚无主义。 • 影响: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反映了历史转向中审美主体的变化,即从近代的 自我觉醒、探索和解放,到现代化以来自我的异化、迷惘及历史性迷误,它表 明了某种程度的人类精神价值的迷误和丧失。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 人的条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 现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从审美角度看,马克思以“美的规律”的生产和发展人的自由创造个性,作 为人的无限性理念与最高价值,体现着以“未来”扬弃“现在”,并永不停止 这一现代性核心特性,这种具有社会号召力与价值制高点的美学思想资源,深 刻体现了崇高现代意义构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