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单元操作培训汇总

化工单元操作培训汇总

念?
气体中的一个组分或几个组分溶解于该液体内而形成溶液,不能溶解的组分则
保留在气相之中,于是原混合气体的组分得以分离。这种利用各组分
溶解度 不
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
吸收的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同。
操作性质:气液间单向传质过程。
吸收操作在吸收塔中进行,典型的逆流吸收操作示意图:
6、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气体溶解于液体中常常伴有热效应,当发生化学反应时,还会有反应热,其结 果是使液相温度逐渐升高,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非等温吸收。若热效应很小, 或被吸收的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很低而吸收剂用量很大时,温度上升不明显, 可认为是等温吸收。 与吸收操作相反的操作,从吸收剂中分离出已被吸收的气体的操作称为解吸。 因此,吸收具有可逆性。 7、吸收过程的极限及方向
单相内传递方式:分子扩散;对流扩散 。
气相主体
液相主体
溶解
气相扩散
液相扩散
双膜理论:
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质从气相主体中以对流扩散的方式到达气膜边界,又以分 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气膜到达气液界面,在界面上吸收质不受任何阻力从气相进 入液相,然后以分子扩散的方式穿过液膜到达液膜边界,最后以对流扩散的方 式转移到液相主体。
说明:流动边界层对传热边界层影响显著,
改善流动状况,特别是减薄层流内层厚度,
可使传热速率大大提高。
①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流体的物性:如导热系数 λ、密度 ρ、粘度 μ和比热容 cp;(不凝气的影响,尤
其是蒸汽在冷凝过程中,若蒸汽中含有空气或其他不凝性气体时,壁面会形成
一层气膜,此时蒸汽必须已扩散的方式穿过气膜,这相当于形成一项大的阻力,
6、其他高效换热器 ( 1)螺旋板式 ( 2)平板式 ( 3)板翅式 ( 4)翅片管式 ( 5)热管 强化传热:增大传热面积、增大传热系数、增大传热温度差
列管换热器的热补偿装置: 列管式换热器在操作时,由于冷、热两流体的温度不同,外壳和管子的温度必 有差异,这种差异使外壳和管子的热膨胀不同,情况严重时,可以将管子扭弯, 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 甚至毁坏整个换热器。 所以若外壳和管子温差超过 50℃ 时,就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一般采用补偿圏补偿。但不宜用于两流体 的温度差太大 (不大于 70℃ )和壳方流体压强过高 (一般不高于 600kPa)的场合。
极限: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 方向或推动力:一相浓度与同另一相浓度呈平衡的该相浓度之差; 比如: 溶质 A 在气相中的分压为 PA ,液相中溶质浓度为 cA ,与 cA 呈平衡的气
相分压为 PA ,则推动力为( PA PA )。
溶解平衡时,溶液中气体的浓度称为
平衡浓度
,它是吸收过程的
极限 ,该浓度随温度升高而 下降
5
? 加热温度 180 C 饱和水蒸气 ? 冷却温度 30 C 水
T1
t2
对流 导热 对流 Q

流 T2

流 t1
6
流体流经的选择: 在换热器中,哪一流体走管程,哪一流体走壳程,如何选择? 不洁净的或易于分解结构的物料应当走易于清洗的一侧。对于直管束,一般走 管程。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给热系数的流体应当走管程。因为管内截面积一般比管 间截面积大很多,而且易于提高流体流速。 具有腐蚀性的物料走管程,这样可以用普通的材料制造壳体,而只需要管束、 管板、封头用耐腐蚀材料。 压力高的物料走管程,这样壳体可以不受压。 温度很高或很低的物料走管程以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散失。当然,若为了更 好的散热,就要让高温物料走壳程。 蒸汽一般走壳程,因为便于排水,而且蒸汽比较干净 粘度较大的流体一般走壳程,因为在设有挡板的壳程流动时,流道截面和流向 都在不断改变,很容易达到湍流状态,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当然以上原则有时会相互矛盾,应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因素。 我国标准管径为 φ25×2.5 和 φ 19× 2 L/D=4-6 标准换热器列管长 1.5m 2m 3m 4.5m 6m 9m 列管的排列形式:正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错列
自然对流
由于流体各部分温度的不均匀分布,形成密度的差异,在浮 升力的作用下,流体发生对流而传热
典型的间壁式对流传热:
th
热Φ 流
t h,w
Φ
冷 tc,w 流
tc
流体通过间壁的热交换
2
T hm
Thw T CW
Tcm
δ
δ
‘ 1
L1
δ L2
δ
‘ 2
( 1)层流边界层(层流内层)内:热传导,热阻大; ( 2)过渡区:热传导与对流传热共同起作用; ( 3)湍流区(主体流动区) :充满漩涡,混合很好,对流为主,热阻小。
1. 亨利定律( p-x)
p*
Ex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 尔分数 浓度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 分压, kPa 浓度 P*/P
亨利系数, kPa
亨利定律表示气液两相在达到平衡时,吸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
E 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数值越大,则表明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3、 相平衡在吸收中的应用
由于气液相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限,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吸收若能进行,溶
使传热系数大大下降。因此在换热过程中不凝气的排除尤为重要。循环水排气
是同样的道理)
流体的相态变化;
流动型态:总体来说,层流的传热系数比湍流时小。如何实现湍流(提高流速)
自然对流的影响;
传热面的形状特征与相对位置;折流板、波纹管等。
污垢阻力:管道结构的影响,循环水的处理
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减少热阻的最有效措施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要存在温度差,热量会自发从高温传递向低温,直至温度
相等。
传热方向:高温——低温
传热极限:温度相等
传热推动力:温差
目的
举例
措施
加热或冷却
加热反应物使之达到反应温度
强化传热
加热精馏物料使之正常精馏分离
冷却饱和溶液使之结晶析出
换热
精馏塔顶、塔底物料与进料的换热
保温
锅炉、热反应塔器、热管线的保温
气体的溶解度和温度、压力有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 的升高而增大。 但当吸收系统的压力不超过 506.5kpa 时,气体的溶解度可看作 与气相的总压力无关,而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温度、压强 一定,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气体的溶解度不同; 溶质、温度一定,溶质气体分压提高,溶解度加大;
> > > 金属固体
非金属固体
液体
气体
1
1、冬天, 铁凳与木凳温度一样, 但我们坐在铁凳子上要比坐在木凳子上感到冷, 为什么? 2、一杯牛奶,放在水里比摆在桌子上要冷得快,为什么?
四、对流传热 传热机理:通过流体传质点的相对位移传递热量。特点:流体质点互相混合碰

强制对流 用机械能(泵、风机、搅拌等)使流体发生对流而传热。
1、夹套式
4
2、沉浸式蛇管式 3、喷淋式蛇管式 4、套管式换热器 5、列管式换热器(重点) ( 1)结构:筒体、管板、列管、封头、折流挡板。 ( 2)概念:
管程和壳程 折流挡板 ( 3)种类: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 U 形管式。
加热剂:热水、饱和水蒸气 矿物油或联苯等低熔混合物、烟道气等 用电加热
冷却剂:水、空气、冷冻盐水、液氨等
9
例如: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水吸收甲醛制取福尔马林溶液。
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在吸收过程中,如果溶质和溶液不发生显著化学反应,可以当作单纯的溶解于 液相的物理过程,称为物理吸收。 反之,若发生显著化学反应称为化学吸收。
5、单组份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组分进入液相,其余组分皆不溶于液相,称为单组份吸收。 如果混合气体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进入液相,则称为多组分吸收。
化工单元操作培训资料
传热
一、 传热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 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过程,通常要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为此,必须适时 的输入或者输出热量。
2、 此外,在蒸馏、精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也都需要按一定的速率输入或输
出热量。
3、 通常需要尽量使其传热优良, 还有另一种情况, 如高温或者低温下操作的设 备或管道,则要求保温保冷,以尽量建好他们与外界的热交换。
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必须大于与液相平衡时的平衡分压。
PA>PA*
溶质 A 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PA=PA*
平衡状态
11
PA<PA*
溶质 A 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4、吸收理论
( 1)A由气相主体到相界面, 气相内传递 ; ( 2)A在相界面上溶解,溶解过程; ( 3)A自相界面到液相主体, 液相内传递 。
,随压力升高而 增大

二、吸收原理 1、平衡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体与液体接触时,混合气体中的溶质会溶解于液 体,而溶于液相内的溶质又会从溶剂中逸出返回气相。随着溶质在液体中的浓 度逐渐增加,溶质返回气相的量也逐渐增大,直到单位时间溶于液相中的溶质 与从液相返回气相的溶质量相等,气相和液相的组成不再改变,达到动平衡。 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分压称为 平衡分压 PA*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 平衡溶解 度,简称溶解度 ,它是吸收过程的极限。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平衡管线。 此时并非没有溶质分子继续进入液相,只是任何瞬间进入液相的溶质分子数与 从液相逸出的溶质分子数恰好相等,在宏观上过程就象是停止了。
10
溶质、分压一定,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2、亨利定律 吸收操作最常用于分离低浓度的气体混合物, 此时液相的浓度通常比较低(在 稀溶液范围内)。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通常近似地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即气液两 相的浓度成正比,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气液组成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时,亨 利定律形式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