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蝗科(Locustidae)一般大型。
触角丝状较短少数为剑状或棒状。
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型,盖住中胸。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跗节3节。
腹部第1节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少数无翅无听器,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产卵器钻头状。
东亚飞蝗、黄脊竹蝗、青脊竹蝗。
2 蝼蛄科(Gryllotalpidae)触角丝状细长。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胫节阔,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甚发达。
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生活史长,一般1~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
如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等3螽斯科(Tettigoni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4节;翅通常发达,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产卵器刀或剑状,多产卵于植物的组织内;多数种类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如露螽.4蟋蟀科(Gryll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多为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针状或矛状。
尾须长而不分节。
多植食性或杂食性。
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Thrips tabaci)。
1网蝽科(Tingidae)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重要的有梨网蝽、方翅网蝽等。
2 蝽科(Pentatomidae)体小至大形。
头小,三角形,触角5节,偶有4节。
喙4节。
有单眼。
前胸大,侧角有时呈刺状。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超过前翅爪片的长度。
前翅膜质区的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跗节3节。
大多数为植食性。
如黄斑蝽、荔蝽、麻皮蝽等。
3猎蝽科(Redvuiidae)体中形至大形,头较小,头与前胸之间收缢成颈状。
触角4节,有单眼。
喙3节,粗短而弯曲,不能平贴于身体腹面,端部尖锐。
前胸腹板两前足间具有一横皱的纵沟,前胸背板则横凹分为两叶。
前翅膜片基部有2-3个翅室,端部伸出1纵脉。
少数种类无翅。
不少种类前足为捕捉足。
多数为捕食性,以各种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为食。
常见黄足猎蝽。
4 花蝽科(Anthocoridae)体微小至小形。
触角4节,喙3 或4节。
通常有单眼。
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有不明显的纵脉1-3条。
跗节2或3节。
肉食性,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等小型昆虫及螨类。
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及其它隐蔽场所越冬。
如小花蝽。
5盲蝽科Miridae小型或中型。
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
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1或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
如危害大田作物和果树的三点盲蝽及捕食小型昆虫及螨类的食蚜盲蝽。
1 蝉科(Cicadidae)中至大形。
复眼,单眼3,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中央。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复眼之间前方。
胸部宽阔。
雄虫腹部第1节腹面有发音器,雌虫具听器。
翅宽大,膜质,善飞。
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跗节3节。
若虫地下生活,为害植物根部。
发育历期较长,一般需2年或更长时间完成1个世代。
常见种类有蚱蝉。
美洲17年蝉。
2 叶蝉科(Cicadellidae)体小形,一般细长。
单眼2个,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两复眼之间或复眼前方。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产卵器锯齿状。
如大青叶蝉。
3 蜡蝉科(Fulgoridae)中至大形。
通常色彩,美丽。
许多种类额与颊间形成隆堤,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
多数种类能分泌蜡粉。
触角3节,着生于复眼下方,基部两节膨大如球形,鞭节刚毛状。
单眼2-3个或退化。
前翅有翅基片,端部翅脉多分叉、多横脉、呈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后足胫节有刺,跗节3节。
如斑衣蜡蝉。
4 木虱科(Psyllidae)体小型,形似蝉。
触角丝状,9~10节,基部两节膨大,末端分二叉。
单眼3个。
喙3节。
翅脉简单,前翅基部有一基脉,由R、M、Cu 脉合成,无横脉。
若虫体扁,翅芽突出在身体的侧面,腹部第6节,以后愈合,常分泌很多蜡质,盖在身体上。
常见种类有梨木虱青桐木虱等。
5粉虱科(Aleyrodidae)体小形。
虫体及翅面被有纤细白色蜡粉,翅不透明。
复眼肾形。
单眼2个,触角丝状7节。
前翅至多3条翅脉,后翅仅1条翅脉。
跗节2节,爪2个,爪间有中垫或短刺。
成虫和若虫第9腹节背面凹入,形成皿状孔。
中间有第10节背板形成的小形盖片及管状肛下片。
过渐变态,末龄若虫体壁硬化,似蛹状。
如温室白粉虱。
6蚜总科(Aphididae)体小形,柔软。
复眼1对,有翅型单眼3个,无翅型无单眼。
喙3-4节,口针较长。
有些种类有额瘤。
触角通常6节,第3-6节上有圆形或椭圆形感觉孔。
感觉孔的数目及其在各节上的分布,是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具有翅型和无翅型个体。
有翅者前翅大后翅小。
前翅仅1条粗大纵脉,中脉2或3支。
腹部8-9节,多数种类在第6或第7节两侧前方有1对管状突起,称为腹管。
腹末生有1个圆锥形或乳头状突起,称为尾片。
腹管与尾片的有无、形状、发达程度等也是种的重要分类依据。
足较细长,跗节2节,少数种类仅有1节,爪2个。
蚜虫生活史极其复杂,营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由于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进行世代交替及受环境条件影响而使生活史产生变异,形成多型现象。
常见的种类如苹果黄蚜、桃蚜、松大蚜、棉蚜等。
蚧总科(Coccidae)蚧类的形态非常特化,雌雄异型。
一般为小形昆虫,体长0.5-7mm。
大多数固定不动吸取植物汁液,体表常被有介壳,或披上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差别大。
雌虫体无明显头、胸、腹三部的区分,无翅,大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属渐变态。
雄虫过渐变态,真正的幼虫期一般仅2龄。
雄成虫长形,只有1对薄的前翅,具分叉的脉纹,后翅特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
雄成虫寿命短,交配后即死去。
有盾蚧科、绵蚧科、粉蚧科、坚蚧科等介壳虫分布极广,尤以热带、亚热带种类丰富,绝大多数为害虫,为害木本植物为主,许多种类是果树及林木的重要害虫,如梨圆蚧、草履蚧、桑白蚧、球坚蚧等。
盾蚧科:由蜕皮和分泌物形成真正的介壳,虫体在介壳下。
二龄开始逐渐形成介壳,雌成虫不能活动。
红色或橘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等。
雄虫具一对翅,翅脉简单。
介壳长形。
是蚧总科中最大的科。
如桑白蚧、松突圆蚧、梨圆蚧等。
绵蚧科:虫体较大,肥胖,无介壳,体节明显,被有较薄的腊粉。
活动型。
如草履蚧。
粉蚧科:体较绵蚧科小,较盾蚧科大,体节明显体上常有粉状或绵状蜡质分泌物。
能活动。
如康氏粉蚧等。
坚蚧科:虫体与介壳合一,介壳较坚硬,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红色等,如东方盔蚧、桃球坚蚧等。
蜡蚧科:虫体有厚的蜡质介壳覆盖,介壳边缘常有突起。
龟蜡蚧、角蜡蚧等。
1 步甲科(Carabidae)小至大型,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头前口式,比前胸狭;触角长丝状。
两上颚不交叉。
翅鞘上常有刻点或条纹,有的种类后翅常退化,不能飞翔,但行动敏捷,腹部可见腹板6节。
成虫和幼虫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土中,昼伏夜出,多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蜗牛、蛞蝓等小形软体动物。
如中华步甲、皱鞘步甲、黑广肩步甲等。
2 虎甲科(Cicindelidae)与步甲科相似,但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
头下口式,等于或宽于前胸。
触角丝状,11节,两上颚交叉。
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
幼虫穴居地洞,在洞口张开上颚等候小虫,以便捕捉。
常见种类如中华虎甲.3 叩头甲科(Elateridae)小至中型,多为灰、褐或棕色。
触角11—12节,锯齿状,栉齿状或丝状。
前胸背板后缘角突出成锐刺,前胸与前翅相接处明显凹陷,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
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林果上重要的种类如沟金针虫。
4 吉丁甲科(Buprestidae)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陷,前胸腹板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
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
腹部第1、2节腹板愈合。
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危害,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如苹果小吉丁虫。
5金龟甲科(Scarabaeidae)小至大型。
体色黑、蓝、绿、黄色,触角鳃叶状,由3—7节组成;上唇多外露骨化。
各足2爪通常大小相等或各足上的1对爪不对称,大爪端部常分裂,尤以前、中足明显。
幼虫称蛴螬,体呈C形弯曲,肛门裂多3裂状或横列状。
常见的如华北大黑鳃金龟、棕色鳃金龟、黑绒金龟、铜绿丽金龟、四纹丽金龟等。
6 天牛科(Ceranmbycidae)中至大型,体长形,触角长,多数种类长于身体,短角形触角短于身体。
有些种类雌虫触角多为丝状而雄虫多为锯齿形,复眼肾形,围绕触角基部。
跗节为隐5节。
幼虫乳白色或黄白色,圆柱形而扁,前胸背板发达,扁平;胸足退化,但保留痕迹。
成虫产卵于树缝,或以强大的上颚咬破植物表皮,产卵于组织内,幼虫多钻蛀树干,深入到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树势,甚至造成树株死亡。
如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
7叶甲科(Chrysomelidae)小至中型,体圆或椭圆形,成虫多具艳丽的金属光泽,因而又称金花虫。
触角丝状,一般11节,个别9节或10 节。
跗节隐5节,某些种类后足特化为跳跃足。
腹部可见5节腹板。
幼虫寡足式,腹足呈退化状。
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许多种类对农、林、果、菜造成严重危害。
叶甲科种类繁多,常见的种类如榆蓝叶甲、核桃扁叶甲等。
8瓢甲科(Coccinellidae)体小至中型。
卵圆形,腹部平坦,背面半球形,呈飘状,常具鲜艳色斑。
头小,后部嵌于前胸。
触角锤状。
幼虫行动活泼,纺锤形或丙型,腹部末端尖削,体上生有带有刺毛的突起或分枝的毛状棘。
分肉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
肉食性种类约占80%以上,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如七星瓢虫、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等。
植食性的种类,茄二十八星瓢虫9象甲科Curculionidae)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