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

关于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

关于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为技术水平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通过TFP这一指标对网络经济市场规模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找出相关性和拟合程度。

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找出内涵变量,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否存在刘易斯拐点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影响因素技术水平一、导言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业界和学界都没有达成共识。

此术语是由谢平在2012年第一次于正式文献中提出,他认为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运行的网上支付、移动付款、P2P贷款、网上证券期货等相关金融产品,将对人们对金融消费趋向和形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会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

而在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是对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辅助或者部分代替。

作为新生力量的互联网金融在政策“宽松”、监管“宽容”的大背景下以迅猛的势头发展着,阿里巴巴及精通商城的异军突起是强有力的证明。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金融,提到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到“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生变量的研究分析(一)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1.1互联网金融的衡量指标(资料来源:艾瑞咨询)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由网上支付、“众筹”(以点名时间为代表)、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和其他网络金融平台这三部分组成。

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单一分析对本文的研究重点相偏离,也并且无法进行单纯影响的加和,也不利于对自变量的研究。

因此我们使用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作为因变量,即基于经营互联网相关产生的企业收入规模之和,包括PC网络经济和移动网络经济。

从基本经济恒等式“社会总支出=社会总收入”应用到互联网金融市场中。

(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在一级指标中将整体指数分为四个模块:直接融资(40%)、间接融资(10%)、支持服务(25%)、产业环境(25%),更具有代表意义但是目前未得出具体数据)1.2技术水平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开展交易活动的一种金融形式,而互联网等相关平台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率对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而技术水平又决定了互联网等的普及程度,因此引入技术水平这一内生变量是合理有效的。

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了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作为衡量技术水平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利用不同的模型引入不同的变量得到不同的FTP,在此我们引用由杨朝峰利用索罗残差法的得到的数据(来自论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并以2006年为基年。

从图中可以定性的分析出技术水平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呈现正相关。

1.3其他因素(误差u)围绕着对金融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金融模式的重新塑造、对金融渠道的重新构建等方面展开的传统机构与新兴企业的阵营较量,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冲击;社会资本这一研究角度探讨网络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所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解释力和现实意义。

尤其是在法律制度等社会正式制度相对落后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对这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思想观念和网络金融发展保守是这个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影响着人们作出正确及时的抉择保守的行为特征与思维模式,恰恰与网络金融这种创新积极的新事物相抵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发展的速度、规模、方式、成效。

(二)内生变量对互联网金融的回归分析2.1模型选取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以及对未来进行预测。

回归分析法不仅可以提供简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通常称为经验公式)的一般途径,而且可以对多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使之能有效地用于预测和控制。

同时也应当注意建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并藉此来探讨对因变量的预测问题,这不仅依赖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度量,更依赖于变量之间真实相关性的存在。

本文所研究的自变量“TFP”与因变量“网络经济整体营收规模”通过定性的比较分析认为有很大可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采用回归线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拟合。

线性回归模型设x是自变量(非随机变量,其值是可以控制或精确测量),y是因变量,则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论假设为y=β0+β1x+u最终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经验回归方程为y=β0+β1x为了排除不同变量的单位和绝对数值对回归参数的影响,我们统一以2006年的变量的取值作为基年,再利用stata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364.8+347.4x三、实证结果及分析因为采取了基年的原因,使得得到的数据解释相对变大了些,但是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均使用相同的测度不影响分析两个自变量所解释因变量的效果,更不影响本文所要研究的有技术水平因素是否确实从内部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变动产生影响。

而且此回归分析可以在91%的置信水平下认为是正确的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因此研究变量可以由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而且也是较好的解释模型。

从stata运行的回归可以看出,TFP因素的变动程度与网络经济整体营收规模的变动程度达到了0、9以上的相似程度,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于技术水平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和拟合程度都很高。

(一)技术水平与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互联网金融的解释权重有很大差异,技术水平所占权重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即技术水平对互联网金融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因变量。

这也不难从定性的分析中看出。

互联网金融依靠更加便捷的信息技术,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主体对于中介机构的依赖性。

就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充当该领域的中介机构,与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相似,这种模式的中介机构不仅充当了资金结算的平台,更是对资金供需的上下游环节进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在满足资金支付的同时,更能起到资金归集的作用。

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这一功能更加明显。

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各主体的运营成本、融资费用、信息不对称风险、时间消耗等众多成本的存在使得各个主体对金融模式创新的渴求更为强烈,这种由需求拉动的因素逐渐改变着金融主体的消费习惯,成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强大内在推动力。

GDP与互联网金融(二)技术水平因素中隐含的内涵变量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流通,既表现为资金的流动,也表现为资金的融通,金融诞生的初衷即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互联网金融首先也是经济活动网络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互联网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密不可分。

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是突破支付方式的约束,使得便捷、简单、安全的在线支付方式成为必要条件。

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互联网支付给予的支持。

其次,更大范围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网络化使金融服务向网络“迁移”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已超过6亿,超过人口总数的40%,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LBS(手机定位)技术、二维码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完成网络操作,使网络成为实际生活的组成部分。

随之,网络支付、网络理财、网络融资等也应成为网络生活触手可及的组成要素。

另一端,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的渗透引发产业融合,产业在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网络化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使传统行业摆脱了时空地域的限制,覆盖范围、传输效率和时效性都有质的飞跃。

传统产业依托互联网重新构建运营模式,更多的商业活动通过互联网完成,也使互联网金融成为产业网络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以上需求之后,互联网金融才成为对传统金融服务盲区的补充和对传统金融配置效率不足的提升。

传统金融在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的约束下,各类资源向大客户倾斜,且由于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

互联网金融在供需信息充分透明、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可以充分议价的条件,使得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较传统金融行业大幅度提高。

从这个层面讲,互联网金融才是传统金融的补充和直接竞争者。

因此可以说技术水平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源动力。

(三)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从发展趋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来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达到刘易斯拐点,新兴事物的发展势头还很迅猛。

从长期来看,作为金融脱媒的新兴代表,互联网金融将大有可为,但其发展速度还将取决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1.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方式。

互联网企业不能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以存款、共同基金、证券等形式参与信用规模扩张,单靠自身资本和吸纳有限主体的资金难以支持自身的更大规模的流动性需求。

因此,只有互联网企业不断完善本身的运作模式和资金融通方式,才能免遭破产的风险。

2.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物理载体,而且随着此种模式的逐渐成熟,市场主体对更加安全、便捷的技术的需求会不断攀升。

随着该领域的科技推进,其必然会为市场提供更多形式和更安全化的支付和融资方式。

4.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传统的金融机构在长期发展中谋求新的方式便会增加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

四、意见和建议(1)升级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市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互联网的两大劣势是信用背书不足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限制了大额资金和长线资金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通,也限制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续性、规模化发展。

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积累、挖掘,形成信用信息资源。

(2)对信息进行整理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替代能力更多体现为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上,由于缺少与客户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尚不具备提供符合客户综合金融需求的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但在大数据积累与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以及互联网对消费者通过大众媒介低效搜索、辨别需要的信息的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也有潜在通过低成本的信息整合和信息搜索手段,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3)升级平台服务强化用户粘度。

界面友好程度、操作便捷性、产品丰富程度、纵向深度等都将对平台的体验效果构成影响。

信息与商业活动的密切度、数据真实性、监测信息的及时性等都将对平台数据的有效性构成影响。

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与电商平台交互加深,有效提升交易促成率与提升规模。

[参考文献][1] 朱晋川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 金融研究. 2013(10)[2]郭帅 P2P网络融资风险的系统性影响与应对.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11)[3]向敏影响网络金融生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重构设想. 江苏商论 2010(11)[4]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财经问题研究 201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