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建筑对战争影响的历史考察(一)国外建筑对战争影响的战例德国两次作为世界大战发起国,在建筑中考虑了极多的战争因素。
尤其是在德国进行战争准备期间,德国将兵工厂等重要的建筑建在地下,并在上层建有厚厚的钢筋混凝土,英国在进行飞机轰炸时基本不会有损伤,能够继续为前线输送武器装备,可以极大地缓解前线的战略消耗,对战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狼穴","狼穴"作为希特勒在二战后期的指挥所,在"狼穴"生活800余天。
"狼穴"建筑的安全性与隐蔽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狼穴"建筑的侧面混凝土厚达4米,顶部的厚度更达8、5米,所有的钢筋都超过2cm粗,使其很难遭受到致命的伤害。
战争准备期间,充分考虑战争因素的建筑在战时就会发挥出其特有优势,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城市里,狭窄街道、密集的建筑物为基层单位抗拒敌军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一旦这种有利的防御条件与影响军队各级的民族政治意识结合起来,它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
先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战役,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
斯大林格勒市人口近60万,是苏联南方重要工业中心和南北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的西面和南面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
该市也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
l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之后,斯大林格勒成为通往南方经济区的唯一交通线的咽。
9月底,战争中心转到了北部的工厂区。
不可逾越的防御在内城工厂区。
在这一地区防御,可充分利用大量建筑物的有利条件。
10月,两军展开了争夺三大工厂(拖拉机厂、"街垒"和"红十月")的血战。
在工业区大血战中,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硝烟中。
苏军充分利用每一座楼房,使它们每一栋都是一个碉堡,苏军战士顽强打击敌人。
近战和烟幕使德国的空中优势不能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线的苏德战场成为整个战场的关键。
但苏联在战争伊始损失极为严重,其中有相当比例的重工业遭到严重毁坏,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区位于苏联西部,位于战场前沿,遭到德军摧毁严重。
在战争中后期才将重要器材物资向战略后方进行转移,将生产出的大量物资向前方战场输送,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
但在战争前期的失利,损失巨大,也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但同时苏军能充分依托城市建筑,与德军展开巷战,使德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中国建筑对战争影响的战例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战场上国共双方展开了一场闻名中外的一场著名战役-四战四平.四平地处东北松辽腹地,雄踞沈阳和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西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闻名遐尔德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平作为军事要地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四平战争的激烈不言而喻,毛泽东主席就曾把四平比喻成为"东方的马德里"。
当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不难发现,1946年与1947年正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时期。
形势极为有利,辽沈战役就发生于1947年。
那为什么会有保卫战与攻坚战的两次失利呢?难道真是我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四平的战略位置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理由放弃占领。
难道是兵力不足吗?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或许一场战争失败的因素有很多种,并不是唯一的,但在四平的这两场战争中有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战争的关系。
四平城市的起源于近代铁路,日本在东北修建第一条铁路,从长春起向南每三十公里为一站,四平则在第五站,逐渐发展起来。
所以从它发展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一个军事重地,并且由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东北一直属于俄罗斯与日本的势利范围之内,所以日式和俄式的建筑风格较多,加之四平作为军事要地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建筑都从军事的方向思考,具有很强的战略防御功能。
到后期加之国民党军修建的防御工事,使四平城成为一个现代化堡垒群,易守难攻。
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连共117人攻占市内一栋楼房,我军多次冲锋,敌军利用建筑物体的优势,用机枪压制。
我军将炸药放在敌人的枪洞口处,由于墙壁坚硬,只能炸开一点点豁口,有时需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当最后攻占下来时,一个连已经剩余不足20人,伤亡十分惨重。
城市建筑与规划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二、城市建筑地位在新世纪战争中突显(一)早期的城市战争建筑城市天生具有军事功能。
城市是经济的产物,是政治的产物,城镇聚集着财富和权力,因此引起征服者或掠夺者的注意。
某些大居民地的形成是出于防御目的。
在那些常遭寄生生活的武士或政敌劫掠的地区,农民们不顾去地里干活距离遥远,将其住房集中在一起,以寻求集体安全,俗话说"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伊朗的有围墙的村庄,阿特拉斯山脉中的柏柏尔人的要塞和以色列的聚居区,都属于这种居民地。
国外如此,中国亦如此。
中国早期城市中的内城与外城,外城就是起到防御作用的,至于以军事驻所、节制单位命名的城镇--卫、所、镇、营、屯、关、塞、垒、亭、坞、隧、墩、台、围、棚等等,更是不可胜数。
这类城镇具有军事价值,城镇位置和布局的选定需要考虑到防御。
为从军事上和行政上控制地域和对经济实施监督,城镇大都建在天然通道和人工修建的道路沿线的关键地方。
城镇的位置如有较高的战术价值,它的确定往往考虑到阻止攻击和有助防御。
可以说是战争造就了城市这座堡垒。
然而这种建筑还尚不能称为城市战争建筑,只是早期的一种雏形。
其一,这种建筑考虑因素有限,大多数只是在外围或城外防御,并没有如何利用建筑进行反击,以及隐藏、疏散、储存、运输等其他综合因素。
其二,早期城市战争作战场所其实质仍不在城市内,主要在城市外围,一旦守城之军在外城被打败,就会获得城市的控制权,很少会将主战场迁移至城市内部。
虽然早期的城市战争建筑简单,但极大的为后期城市战争建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近代的城市战争建筑近现代的战争频繁激烈,发生了第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形式与以往的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多样复杂这里仅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例。
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悲壮的历史,是充满了血和泪的历史,也是无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坚决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
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中华儿女的伟大智慧。
中国的老百姓将厨灶、稻草堆、衣橱等日常生活用具加以利用,巧妙地敌人进行周旋、隐藏、袭击等行为。
但是这些战术多数应用于农村,乡村地势平坦,建筑较少,不集中,这些战术可以充分发挥,甚至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发展。
例如地道战,麻雀战等就充分运用建筑的优势。
未来战争中的城市战争建筑应首先应用于城市,近代的城市战争建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城市与乡村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实行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城市战争建筑,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历史事实说明:城市与战争,建筑师、规划师与军事,有过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现代城市战争建筑在未来战场中的地位在一些著名的中外战例中不难发现城市战争建筑与战争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建筑的主要承载体主要在城市,而城市在未来的战争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人口高度集中,敏感性极强,城市具有很强的军事价值,也注定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战场。
其次,未来战争没有前线与后方的区别,突然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城市作为中心必将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并且经济效应也远大于其他作战场所。
不仅仅如此,占据城市中心,也能最好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地区。
因而,城市是战争的首要目标。
在城市人口占80%以上的社会里,未来的征服者为取得控制权,必须要夺占城市。
第三,我们将发现未来战争的主战场必然也必将发生在城市,城市是一个敏感地带,远远胜于乡村,而更重要的是政治影响力与威慑力.同一枚导弹发射到乡村与发射到城市的效果就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不同,其杀伤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而更重要的是威慑性.这样看来,未来战争的主战场必将在城市,城市又将以建筑为依托,所以我们将建筑与战争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城市战争建筑。
三、关注城市建筑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应对之策(一)现阶段我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地区战备意识淡薄,经济建设与战争需求脱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使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等,在各个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建筑方面更为明显,高楼大厦林立,公路桥梁遍布,神州大地日益更新,一派繁荣景象,我国取得了举世的成就。
江泽民主席说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啊,我们在和平年代也不应忘却战争,战争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我们不仅仅牢记战争的警钟,更应该时时刻刻为战争做好准备。
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使我们渐渐的产生了安逸的感觉,也渐渐的忽略的战争的因素,致使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时将战争抛在脑后,我们在建高楼大厦时,又有谁在考虑战争的因素呢?所以我们在搞社会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战争因素,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在中国备战、备荒和基本上没有城市规划的那个年代,则过度强调了战争的威胁及城市的疏散。
曾几何时,城市的状况却又反其道而行之:城市规划对于战争、规划师对于军事敬而远之。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往往重视和强调了城市中"市"的那一半民用功能,却忽视了城市中"城"的那一半军事功能。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战争因素,或者说是没有。
在城市规划中重点考虑绿色环保、旧城区改造、协调发展等等问题。
但却偏偏忽略战争的影响。
但并不是说他们忽略的不对,只是没有把战争因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把"军"与"民"被割裂开来,无疑对于"有备无患"、对于民族生存、国防建设都是非常有害的,一旦发生战争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简单的把军事单位、大院划为"特殊用地",成为地方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师的"禁区";显然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军事国防建设两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面对新的国际军事形势下的我国现代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2、政策法规上的漏洞缺陷我国在城市战争建筑方面得不到发展首先缺少的是政策法规上的缺陷,没有明确的说明要求,直接导致建筑商在追求最大利益成本时放弃过多的投入,不会考虑战争因素。
其次我国好多具有战略性建筑物审批程序不够完整,只考虑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建筑许可等因素,根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需要,在规划布局上有很大的漏洞。